“我听说他们都是找一些没有太多行李的乘客帮忙带货,要不然一个人带30公斤也赚不到什么钱。”
一顿饭吃得大家都有些沉重。
“你们毕业后能不能留在这里工作?”江奕操心完大家的肚子,又开始关心大家的位子。
“跟国家教委签的协议,是要回去至少工作两年以后才能再出国的。不然就要偿还这几年留学的培养费。”
“那就偿还呗,反正也没有多少钱。”江奕轻飘飘一句话,把大学生惊呆了。
“没关系,江奕说得都算数。他妈妈是董事长,还怕不认账?”江守义安慰着他。
“其实大家也不太想回去,国内现在也不景气,听说很多人都从体制内出来了。现在能出个国太不容易了,有机会的话,很多人也会考虑的。”
江奕心里有底了。
他一到莫斯科就听说了,如果把一个人从燕京护送到莫斯科,可以拿到3万元的中介费。
回去后,江奕就开始和江守义商量这件事。
“爸、妈,这边的新情况这么多,要换一个思路了,要不然人心不稳、队伍不好带。”
“还能有什么办法?待遇已经够高的了。”刘连秀刚刚抱怨过,国内也就是200块钱的工资,跑到这里包吃住还要给五六百。
更何况现在出国的机会本身就很金贵。
“需要有一些长期的福利待遇才行,单凭工资留不住人,他们很快就单干了。”
“华城大市场已经给了大家一些股份,房子也都给不少人住了。”江守义也没觉得有太大必要。
“房子现在分出去多少了?”江奕没想到江守义还真是能够实施下去。
“不多,也就十来个人把家里人接过来了,房子也小,四五十平。在这里都卖不出价来,给了也就给了。大部分人都害怕,不敢来。要是娶了这边老婆的,统一都没给房子。他们都是住女人那里。”
“这里的房子多少钱一套?”江奕隐约记得莫斯科曾经冲顶全球最高房价城市的荣誉。
石油从20美元一桶涨到一百三四十美元一桶,造就了多少富人?而且都喜欢扎堆莫斯科,价格能不高吗?
“像这种四五十平的房子,也就是五六十万卢布。”
“你记错了吧?四五十平的房子,不到2000美元?”过几年这些钱连一个平方都买不到吧?
江守义把江晓勇叫了进来,再次确认了一下,还真的是这个价位。
发财了!
“爸,现在总共有多少房子?”
“连盖到租,差不多200来套。大部分都是三到四个人一间,年龄大的就是两个人一间。家人在的就是一家人一套。”
江奕脑海里马上计划成型:“把那些租的房子尽量买下来。你不是收购了斯莫伦斯基的莫斯科三号房地产企业嘛,以后建的房子都自己留着,多余的对外出租。”
然后他转向刘连秀:“你不是刚来不熟悉情况嘛,短期就招呼那些妇女们一起,专门出租房子。华城大市场的人都提高工资,然后用租金的名义收回去。”
“要是这样的话,有人可能就出去住了。不过这也会赶走那些娶了本地人还占一个床位的。”
还好发现得早,否则以后权属可就不清晰了。
“一年内能不能上千套房?离克宫越近越好!”
“要那么多干什么?现在这里买个钢筋、水泥和钉子都要找关系,可麻烦了。”
“麻烦点儿也没什么,以后能赚大钱。现在房价这么低,肯定是短期的。估计以后每年都能翻番。”江奕先把饼子画大,才能让江守义两口子上心。
其实何止翻番?而是真的一两百倍的涨。
江守义对江奕的眼光可是绝对的信任。他很快就说服了自己:“那行啊,以后就让晓勇去把这些房子建起来,让你妈多操心操心收租子吧。”
渠道都是畅通的,只是愿不愿意惹这些麻烦。一旦能够覆盖这些走关系的成本,那就没问题了。
“我看路边很多屋子都是空的,夜里也是黑灯瞎火的,是不是没人住的?”一听到自己要当收租婆,刘连秀的精神头就上来了。
“这边的老旧房子可多了,有的单位也不管,人们自己又不会修,慢慢地那些人就换地方去住了。”
还真是守着金山不懂挖矿啊!
“爸,你去把这些房子都买过来,改造一下不就行了?一定要拿到产权的才行。这些老房子占的位置都是最好的,以后涨得最多。”江奕似乎看到了燕京四合院的翻版。
“这些也太多了吧?哪条街上没几个这样的破房?”江守义有些担心了,工作量太大。
“现在华城大市场有30%的人其实是闲着的,让那些没有技术的都来干这个。有技术的、又能信得过的人,安排一些去那些参股的罗沙国企业当董事,先是为企业打开销路,再慢慢渗透进去。这些人也要给一定的股份。让他们彻底地融入本地。”
“他们也没有什么门路,还没有本地人熟呢!”江守义了解这些人,他觉得在这件事情上自己肯定是最有发言权。
“他们身后是十几家华城大市场呀,还有华国、香江支持。”
“这倒是。现在参股的都是小商品、吃穿用的、喝的酒,骑的自行车和摩托,唉,反正是杂得很。”江守义这下子可信服了。
刘连秀看着两人的样子,就是笑得不行:“你在这里这么长时间了,也没见你有这么好的想法,还是我儿子厉害吧?”
“你儿子!前两天还口口声声说是‘我儿子’呢。有了好事你就要回去了?”
刘连秀才不理他这个茬,气话还算数?
“小奕,现在华城大市场也经常有人闹事,你教教你爸!”
“这个简单,改名‘香江大市场’就万事大吉了。”欧洲人都是把香江当场欧洲文化的延续,认同感杠杠滴。
这下子又轮到江守义惊呆了:“我也想过改名,可是大家觉得是叛国。改成‘香江’还真的能让大家接受了。”
估计原来想改名本地化的名字,好几百华国人肯定不干呐!
刘连秀给了他一个白眼。
“还有就是这些华国的留学生,如果要偿还两三年培养费的话,其实一个月20-30美元根本不算多,一两千卢布就更少了,两三年的培养费差不多1000美元。”
江奕提出的“代付培养费”模式在九十年代的华国也很流行。这时候华国的很多大学都是各个部委的,如果大学毕业生不在本部委下属单位工作,需要交纳数千元“转系统费”,普遍的是五六千元。
“我看也不算多,他们回去了也捞不着好。大不了让他们以后慢慢还呗。”刘连秀看到了留学生的拮据,这时候也想帮帮他们。
“这样也行。他们回国倒真的不是好时候,留在这里给咱们的帮助可大了。这些人都是首都的名牌大学出来的,在莫斯科也都是好学校培养。值得!”江守义也同意了,难得有三个人这么一致的时候。
“改名‘香江大市场’以后,这里要成为华国技术、投资和贸易等领域的聚集地。这些大学生可都是宝贝,以后要是做投资,也只能靠他们。”江奕脑海里那个概念又蹦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