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计自己很难深度参与这次重大收购,还是要由江守义和李颜茹实际推行下去。
李颜茹再度看了一下在座的各位,老的老、小的小,连个金融专业人士也没有。只有一个江晓勇年龄还差不多,可是也只是中学毕业生,还不怎么说话。
难道是要把这么重大的任务交给我来做?
“罗沙国这边也有专家帮忙,我们从留学生里也挑了一些好的,以后就跟你一起做了。你也可以从香江那边找一些人过来,另外就是华国银行有些人在莫斯科这里建分行,里面的人也可以挖几个过来。”江守义一堆话内容不少,就是少了一些金融术语。
也真是苦了江奕,每天跟这些门外汉混在一起,还要推动这么大的事情。
想到这些,李颜茹的心情就好了很多:“这件事情恐怕要耗费好几个月,也需要建立一个专家组来完成吧?”
“好几个月太长了,两个月差不多了。那家银行现在业务不多,系统也不复杂,主要是对贷款资产的核查。另外,你还要建立一个罗沙国企业外汇资金到东南亚资金流通和投资的桥梁。”
“这个资金量有多大?”江奕说得轻松,李颜茹却不敢大意。江奕每次干的事情都是大事,资金量动不动就是数亿、十几亿美元,没一点疏忽都会被放大。
江奕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他也不好说:“爸,列昂尼德叔叔那边能够介绍的资金应该有好几亿美元吧?”
“何止?至少翻几倍。”吹牛的任务交给江守义,肯定能够超额完成指标。
两件事情都是大事,而且从资金运作到证券投资等都是李颜茹比较熟悉的领域。看来自己以后跟汉克有得一拼了!
“以后江采那里怎么办?”李颜茹不好明说,江采可是看不住香江那里的产业的。
“那里主要就是按照投资人的要求投资一些美、扶金融工具,近期也不打算进入新的领域。”今后几年香江股市会迎来“回归红利”,但是超级行情却不会有,现有的投资专家基本足够了。
看来今后几年的重心转移了,李颜茹作出了初步判断。
她并不知道江奕对香江资本市场还有更多的考虑。
97行情、98危机,都必须由他自己来布局。
等到大家酒足饭饱了,各自散去。
江守义兴奋地直搓手,习惯性地在那儿遛弯。
“小奕,咱们要是有了一家银行,那可爽利多了。以后就不用求着斯莫伦斯基那家伙,企业也会更买咱们的账。”
在“追赶型国家”中,最成功的扶桑、南高丽和星岛都采纳了“财团”模式。华国的企业却无法达到完整的链条,因为缺少金融尤其是银行这一个核心环节。
现在李颜茹主持银行的收购,财团模式可望在罗沙国率先实现了。罗沙国私有化过程中形成的“七大寡头”,有人称之为“七王座”,也是由于先控制了银行。
难怪江守义如此兴奋!
“你以后可得低调点儿,别被那些高官盯上了。在人家看来,咱们可是‘外人’呢。”
“那也不能无法无天吧?咱们本分赚钱,谁也不好说什么。”江守义自我辩护着,可是自己都说服不了自己。
“要是有人敢胡乱伸手的话,就到报纸和电视台告他们。当官的也怕这些。”刘连秀想起了传统上的“秦香莲告御状”。
“对呀,咱们加紧收购一个报纸,电视台也牵上线了。一般人也不敢把咱们怎么滴。”
两口子在这边维持着这么大一摊子,还真是太勉为其难。
“现在罗沙国最忌讳的是英伦、美利坚、德意志和法兰西等国家。我们就在伦敦、巴黎、瑞士、纽约和柏林等地多设立一些投资机构,然后让这些投资机构向罗沙国投资。”江奕终于为两口子找到了一群“保护人”。
西方发达国家金融资本的发言权远超过其他国家,外交部门也经常以“服务本国对外金融投资”为荣。如果罗沙国有部分人的手伸得太长,一个“八国联军”一样的集体力量会成为他们的噩梦。
刘连秀还听不懂这些,江守义先炸了:“你怎么能依靠这些洋人?他们能跟咱们一条心吗?”
“他们保护的又不是我们,而是在他们国家注册的投资机构。放心吧,他们肯定会及时出现的。”
江守义终于不说话了。在这些布局方面向来都是江奕独自决定,这次只是给他们一个定心丸。
刘连秀却又想到了一点:“要是这样的话,你得有多少人呀?你管得过来吗?”
“最终就是在香江成立一个基金会,也就是信托投资基金,统管各地的所有投资。”这是江奕设计的最大财团,也是整个事业的核心。
信托投资基金的资金来自于捐赠,受益人可以指定,这样的最大好处就是隐藏实际投资人,让追索证据的人“到此为止”。因为捐赠可以要求“匿名”,企业的投资人则有“实名+资金来源清晰”等要求。
“香江好,钱进出也方便,还是华国的地盘。江采、你大伯、几个侄子侄女也都在那里。”江守义大概能猜出江奕的一些用意,率先表达了支持。
或许这个基金会才是今后的最大平台呢,只是他想不到这个基金会能走到哪一步。
“小奕现在还不到18周岁,我先当董事长吧。等明年小奕长大了,我再交给他。”刘连秀看到了江奕的全盘考虑,也是松了一口气。
“这下子齐活了,哈哈哈,还是小奕对你妈好。样样考虑得都很周到。”江守义现在学会谦虚了,直接把自己定位为“沾光”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