凄风冷雨,宫殿深重。长乐宫门前碧树落叶满地 ,碎花凋零。
天下诸侯,朝觐长安,最后一次来拜见了长乐宫主人。窦太后病重的消息,终于传出了宫外。这位曾经看护江山的老人,生命如同风中残叶,即将走到尽头。
本来怀了满肚子的怨气和不甘心,希望在老祖宗面前再争执一次的诸侯王们,看到斜倚在锦榻上,面色平静依然的窦太后,积威之下,心中还是有些惴惴不安的。
觐见过程中,她只说了一句话,就堵住了所有人的奢望。
“各安本分,可守富贵。”
随后就挥了挥手,帷幕垂落,隐于九重。忠心耿耿的总管侍卫礼送所有人出门。“推恩令”就此已成定局。
三日后,听到消息的齐国刘广等七八位各诸侯公子为首,联合所有诸王公子们,一起上表未央宫皇帝陛下,就“推恩令”一事,感恩戴德,表达了最真挚的感激和拥护支持。
之后,梁王上书,表示愿意献出封地内的一座铁矿山,以供朝廷统一调度使用。都江王、邹邑王、蜀王等素来对朝廷畏服的诸侯也表示了相同的意思。更有传闻说,已经有不下十五六家王爷们遵从皇帝命令,秘密的会见过了尚书令元召,至于具体商谈了些什么,当然无人知道。
所有这些不好的苗头,使诸侯们之间开始矛盾分化,逐渐形成不同的阵营。
而几天后发生的“祭高庙”事件,更是使不肯归服天子意志的部分诸侯,得到了真正的打击,一向温情脉脉的皇帝,终于露出了獠牙!
按照汉朝制度,诸侯王每年秋后到长安觐见,有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到宗庙去祭拜祖先。
这项活动,称为“饮酎”,这是皇帝每年必须亲自主持的大祭。“酎”是正月开始酿造,到八月饮用的醇酒。饮酌时,所有参加祭祀的诸侯王,都要贡献助祭的黄金,称作“酎金”。
这种敬献祖宗的酎金有规定的分量和成色,当初叔孙通制定的时候很严格,诸侯们也按制遵守,但越往后来,就越应付了事了,反正也只是一种形式而已。
敬献黄金的数量,是根据各封国属地内的百姓人口计算的。每千口奉金四两, 人口越多,送到长安来的金子数量就越大。
这对诸侯王来说,是一项沉重的负担,总是有些不情愿的。他们想,这笔钱终归是要落到国库中去,也分不出是谁献的,因此,偷工减料,以次充好,这样的事情,奉命办事的人,已经做的很溜手,与库房中的人心照不宣。反正多年来也习惯了,大家司空见惯。死人难道还会来兴师问罪不成?
死人当然不会来问罪,无论是雄才大略的高祖皇帝,还是仁慈贤德的汉文皇帝,即便后世子孙再不孝,他们也从棺材里蹦不出来了。
然而,活人却抓住了这个把柄。当今年的大祭,在秋雨如晦中如期举行的时候,诸侯王们手下的办事者,所献宗庙酎金又按照惯例,如法炮制。想不到这次翻了车!
这次负责这项事务的少府官吏们,认真的有些出奇。他们一丝不苟的记录下了各诸侯所献黄金的成色和分量,然后把这个结果封档,上报给了皇帝。
当诸侯们听到风声,感觉到事情不妙的时候,一切已经无法挽回。蓄谋已久的皇帝早已等候多时了,在以“孝”治天下的大汉王朝,竟然对祖宗如此不敬,这可是冠冕堂皇的理由,以此治罪,诸侯们连说理都没地方说去!
真凭实据,摆在眼前,谁也无话可说。皇帝大怒之下,发布了诏令,以“献黄金酎祭,不如法”的罪名,夺去了城阳王等十六位诸侯的王侯爵位,昔日赫赫诸侯一下子都成了平民。
这是当今天子第一次对诸侯出招,而且一来就是组合的重拳,无声无息,致人于死地!一向优容有加的诸侯王,兵荒马乱,人心惶惶!
在这样的形势下,某个风雨暂停的午后,长乐侯元召接到淮南王刘安拜帖的一再邀请,过府做客了。
亲自带了两名王府侍从来上门迎接的,是一个身着布衣的中年文士。他便是淮南王府的智囊伍被了。淮南王派他而不是自己的儿子来长乐侯府,足以看出刘安对此次会面的重视和慎重。
元召单身跟随,一行四人穿过半个长安城,来到坐落在王府大街中段的淮南王府邸。提前得到消息后的刘安早已在中门迎接。
笑容满面的淮南王,无疑是标准的美男子。虽然已过不惑之年又四五岁,但因为保养的当,第一眼看去,也就是三十七八的年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