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有数万禁军兵权的杨道临,领军后退,与丰京保持百里之距,动机同样不明。&1t;/p>
一直到了这个时候,很多人才是反应过来,杨氏一族的这番举动,联想到了李忠那边。&1t;/p>
随着刘桀出面附和杨道嗣,赵智最终下诏,让李忠把俘虏留在威州,本人令两万安北士兵,即刻返回安北,不得继续前行。&1t;/p>
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杨道嗣明白了水满则溢的道理,开始自我打压,控制杨氏一族势力的展,努力保持一个平衡,一个既能自保,又不会让赵智过度忌惮的局面。&1t;/p>
事后,解除杨道临的禁军兵权,调往他地,看似是赵智的秋后算账,实际上,没有杨道嗣的默许与促成,杨道临的兵权,赵智很难夺走。&1t;/p>
从广元七年之后,到如今的十多年,杨道嗣其实就做了两件事,第一,减少杨氏一族族人在官场的人员数量,对内,无德之人,踢出官场,有德之人继之,第二,主动让出一部分权利,让朝堂形成一种平衡,有了平衡,大家才不会做出太过激烈的举动,有了平衡,才能有了顾忌,有了顾忌,大家才能有缓和、妥协的可能。&1t;/p>
赵智的试探,其实也很简单,经过这么多年的展,自己手中的力量,与刚刚继位之时,不可同日而语,有了力量,赵智自然要有所改变与有所作为,这就必定会触及到,甚至是损害到一些人的利益,阻力肯定很大,其中阻力最大的,会是谁?恐怕当以杨氏一族最强。&1t;/p>
赵智并不想与杨氏一族彻底决裂,只是让他们割让出一部分利益与权利罢了,双方明白了对方的意图与心思,最终互相妥协。&1t;/p>
杨道嗣放弃政事堂的绝对话语权,让赵智重组政事堂,而赵智则是保留杨家的核心,吏部,人事权,杨道嗣若是致仕,吏部尚书,右相之职,还是杨家的人。&1t;/p>
看着陷入沉思之中的父亲,杨城久静立一旁,没有出任何声音。&1t;/p>
不知过了多久,杨道嗣从沉思中醒来,看向杨城久,笑着自嘲道道:“人老了,脑子转不动了,一些小事,都是要想半天。”&1t;/p>
望着父亲那苍老的面孔,杨城久鼻子一酸,低声说道:“父亲,您要保重身体。”&1t;/p>
“我这辈子,虽有遗憾,但也够本了,生生死死,又算得了什么?”&1t;/p>
杨道嗣摇了摇头,说道:“城久,你这次述职回去之后,把都督的兼职给辞了吧,你在地方多年,善文不善武,军政方面的事情,你并不再行,做错了,很容易授人以柄。”&1t;/p>
杨城久点了点头:“父亲大人说的是,孩儿回去之后,立即上书请辞。”&1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