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数场残酷的坦克大战已经向马拉申科证明了,炮塔在实战当中绝对是比车体中弹几率更高的存在。在正面交火过程中大约有六成以上的坦克都是被击穿了炮塔、导致战损或者失去战斗力,剩下的四成则是被打断履带、首上被击穿、首下被击穿等不同情况瓜分。
车体正面能挡住长88的轰击自然是好的,但是炮塔正面挡不住却依旧于事无补、颇有些顾头不顾腚的味道。
科京已经汲取了马拉申科的建议,并已经在is6重型坦克的设计上,通过“砸扁”炮塔、压缩车高这一简单粗暴的方式,极大减小了炮塔装甲的防护面积、变相增强了每一个防御权重上的装甲物理厚度,大幅度提高了炮塔整体的防御强度,正面硬接长88也不是问题。
但is6的量产还需要时间来完成,提前早产的is1与is2重型坦克依旧在走过去的老路,炮塔正面的防护装甲堪称是整车正面投影的最大弱点,那个半弧形的防御外形可不是次次都能跳弹救人的神仙法宝。
在尝试射击马拉申科座车无果之后,在一公里外大胆将上半身探出车外,头戴着耳机手举起自己的双筒高倍望远镜向着对面的苏军阵地上放眼望去,仅仅一个照面之后便确定了那辆自己方才攻击无效、长相独特,完全有别于周围其他任何一辆苏军重型坦克的钢铁巨兽。
“调转主炮,那辆怪物应该是俄国佬的指挥坦克,优先攻击其他的次要目标,把这个怪物留给冲上阵地的部队来最后解决!”
面色冷酷且镇静自若的党卫军车长按动喉部送话器在车外下达了指令,清楚接到了命令的车内炮手飞速摇晃着紧握于手中的手轮调转起炮口,仅仅数秒之后便在一公里的距离上交换锁定了下一个目标。
“已瞄准!”
“开火!”
轰——
头戴着耳机的钢铁般冷酷党卫军车长连上半身收回车内都懒得去做,直接亲眼目睹了炮口制退器的瞬间火光极速扩散、最终化成了一缕青烟的终结场景。
精锐且配合默契的车组成员们没有令他失望,一公里距离上再次脱膛而出的千米每秒炮口初速穿甲弹,再一次命中了一辆距离马拉申科座车仅仅十几米开外的is1重型坦克。
与is2采用完全相同防护布局的改良型is1重型坦克,同样承受不住长88的猛轰。
高速袭来的全口径被帽风帽穿甲弹直接射穿了炮根正脸,在炮塔正中央位置瞬时起爆、中心开花,汹涌化作一团的烈焰与炽热弹片在人脑反应过来之前便终结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