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泌说道:
“侯爷,苏大人,联盟之举是势在必行,但我们还得继续扩兵,七千万人口,战争潜力至少有500万兵力,
臣建议再扩兵两百万常规军,以备不时之需。”
朱天命也说道:
“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是我们太弱,大明与大宋都不屑与我们联盟,所以先生的意思是要展示出我们的实力与决心。”
李泌说道:
“侯爷天纵奇才,就是这个道理,其次我们在天枢城藏兵三十万特殊兵种,到时候等大金王朝与大元帝朝交接兵权之后,
可以从天玑、天璇、天权三个镇子出征,劫掠人口,充实我们的人口。”
李泌再次提出一向建议。
朱天命也认可,因为三朝合一,铁木真必然会收拢兵权,不然这个三朝合一有什么用?
天枢城还未在暴露之下,到时候突然出兵,必然有奇效。
“那出使大宋与大明的人选怎么选择?”
朱天命问道。
苏轼说道:
“臣去大宋,李大人去大明。”
朱天命现在与大宋的关系十分微妙,苏轼与大宋的官员大多认识,去大宋倒是个好选择。
尽管苏轼最先提出的改革惹火了太多人,但是现在都已经离开了大宋,对他们的威胁也已经不大。
苏轼沦落于一个侯国,也算他们这群人所为了。
现在苏轼以一个失败者的身份回去联盟,讥笑肯定会被讥笑,但是也不会故意刁难。
王安石、赵光义这些人智商还是在线的。
肯定知道,要是东瀛岛沦落于大元,最先遭殃的必定是大宋。
各项事情确定之后,就拍板决定了。
苏轼出使大宋,李泌出使大明,许秀、李存孝负责前线战事。
苏轼与李泌各有一位雷龙族元婴后期巅峰蛟龙陪伴,以保证安全。
…
大明京城。
胡惟庸收到了衍国使书,连忙向朱元璋报告。
宫阙连绵,朱红瓦绿的大殿内,
朱元璋一身冕服,十分威严,
不时露出一丝似笑非笑的笑容。
一旁的朱标与朱棣,不明所以,十分纳闷。
朱标问道:
“父皇,是何事?”
朱元璋看了一眼朱标,淡淡说道:
“朱天命想要联盟罢了。”
朱标说道:
“这是好事啊,不然大元坐大,对我们威胁也很大,现在东瀛岛,至少十州都在大元手中了。”
朱元璋说道:
“朱棣,你怎么看?”
朱棣一听自己的父皇问我,立马小心说道:
“儿臣以为大哥说得没错,不过,我们倒是可以试探一下这位出使的使者,锦衣卫的人前不久不是说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吗?
我们何不刁难一番,试一试是否真的是大才?”
朱元璋闻言,淡淡说道:
“确实可以试一试,看看这个朱天命到底有几分识人之明,究竟值不值得我们联盟。”
十日之后,李泌带着使团来到了大明京城,住在大使馆。
负责接待的乃是大明礼部尚书,胡惟庸。
某京城繁华酒楼,包间。
李泌拱手问道:
“胡大人,不知道贵朝陛下愿意联盟否?”
胡惟庸说道:
“我朝乃帝朝,雄兵过亿,兵峰强盛,其实联不联盟都无所谓,主要是看李大人能否打动我朝陛下,
不然这个联盟可有可无。”
李泌一听就知道朱元璋的打算,要是自己不能拿出点东西来,可能就是他们联手起来灭了衍侯国。
“多谢胡大人的盛情款待,在下已经吃饱喝足,他日胡大人要是来衍国,李某必定以最高的礼节招待。”
翌日一早,
奉天大殿。
大明群臣与朱元璋讨论完事情之后,才召见了李泌。
“衍国使者,参见大明明帝。”
李泌微微一鞠躬,不卑不亢,既给了朱元璋面子,也没弱了衍国的名头。
“不知衍国使者来朕大明有何要事?”
朱元璋揣着明白,装糊涂,问道。
李泌重重的说道:
“联盟大明,共抗暴元!”
说着李泌再次把准备好的使书递了上去。
片刻之后,
一旁的杨延和就得到了授意,立马说道:
“我大明帝朝兵多将广,能人无数,自然可以对抗大元帝朝;
而你衍国,国小民少,这个联盟,十分不对等,也没资格与我大明联盟,
何况你们还要求我们大明给这么多的援助,这也能行?”
李泌知道联盟不会一番风顺,而且还要求大明送一些各种人才,怎么都不算合理,但是也必须要说。
“这位大人此言差矣,您可知唇亡齿寒这个道理?
一旦东瀛全岛沦陷于大元,那么即将到来的五大势力,也会被大元鲸吞,
到时候大元必将在东海域掌握不弱于大宋的疆土,三面夹击之下,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李泌沉声说道。
“何来的三面夹击?”
这个时候,一位不知名的大人出列问道。
李泌沉声道:
“元、辽、金,三朝合一,难道不是三面夹击?”
大明朝臣闻言一惊,细细一思考,李泌这话,确实有可行性。
现在大元获得了皇天后土玉,晋级天朝,迟早的事情,要是以王朝、皇朝的身份投降过去,必定能获得不低的天地果位与爵位,
而且说不定还能掌握实权。
三朝关系之前本就密切,现在三合一,未必不是危言耸听。
一旦成功融合,多出的强者、兵力,绝对会给大明、大宋造成极大的压力。
看来这位李泌还真不是浪得虚名,竟然能推测出三朝合一。
这下不用李泌再次阐述厉害关系,大明的文武就会明白其中的重要性了。
朱元璋眯着眼,静静思考其中利弊。
大元占据了东瀛岛对大明不利,但是让一只雏虎成长起来,也对大明不利。
但是眼下大元的危害远远大于大衍侯国。
朱天命想要成长起来,至少也要上百年,人口就是遏制大衍侯国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
不仅朱元璋想到了这点,大明朝堂上的很多大臣都想到了这点,刘伯温这个时候出列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