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一次实验的数据并不足以证明这完全是对的。
但韩元可以通过多次对撞实验有效的确认。
10tev能级,转换率(消散率)占比: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15tev能级,转换率(消散率)占比: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20tev能级,转换率(消散率)占比: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
100tev能级,转换率(消散率)占比: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
重复的不同能级的粒子对撞实验,给韩元提供了足够的数据,让他最终确认了希格斯场在震荡时,低能级生成的暗物质与暗能量远比高能级的更多。
也同时确认了,希格斯场在震荡时,转变成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效率,是有一个极限值的。
这个极限值,差不多在百分之八十五左右。
也就是说,如果每一次的希格斯场震荡能产生一百点物质,那么这一百点物质其中有八十五点转变成了那‘突兀’消散的能量,转变成了暗物质和暗能量。
剩下的十五点,中间才有一部分转变成了正常的物质和能量。
而极限值的测出,对于天文物理和高能物理的研究的意义,是及其重大的。
如果能证实这消散的能量的确是被转换成了暗物质和暗能量,那么通过这个极限值,就能确定宇宙边缘空间的最终膨胀速度。
也能推测出,我们如今所在的宇宙,到底有多大。
人类对于宇宙的具体大小,一直都是个迷。
目前所知道的一千多亿光年的直径,只是可观测宇宙的直径而已。
在可观测宇宙之外,宇宙空间还有多大,谁也不知道。
而通过希格斯场震荡转化成暗物质暗能量的速度,是可以推算出如今宇宙的大致大小的。
尽管这很复杂,推算起来也很麻烦。
但希格斯场震荡的转化率就像一个锚点一样,给了一个可以出发的点,不至于像以前一样,蒙头乱撞,毫无思绪。
当然,或许有些杠精会问,就算是知道了宇宙的具体大小又能如何?
对于目前的人类来说,那根本就是毫无意义的事情。
人类连太阳系都没走出去,还想着走出宇宙不成?
如果按照这种想法来,别说是研究宇宙了,就是研究暗物质和暗能量都没有任何意义。
因为目前根本就找不到暗物质和暗能量,也无法确定它们到底有什么用。
这两种东西,仅和引力有着微弱的联系。
即便是找到了,也无法使用它们。
没法利用的东西,对于人类来说有什么用处吗?
按照这种理论,的确是没什么用处。
现有的很多科学理论,特别是在数学和物理这一块,研究的东西在普通人眼里,是没有什么用处的。
因为这些东西很多都无法转变成实际的工科工具,无法被人类利用起来。
就像那位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杨-米尔斯理论等各种著名理论的科学家在回国时,一度遭到大量的抹黑。
甚至有些愚昧的人认为,这些东西既不能造原子弹,也不能造导弹,更不能促进庄稼的生长,提升粮食的产量,要他回来干啥?
但科学的发展,如果按照这种想法来,人类大抵还在茹毛饮血的阶段吧。
模拟空间,工作间内,韩元将手中的资料放到了桌子上。
在过去的接近一个月的时间内,他进行不下于三十次以上的高能粒子对撞实验。
繁多的高能粒子对撞实验,找到希格斯粒子β玻色子的存在,证实了希格斯场震荡理论理论,甚至还找到了暗物质和暗能量的踪迹。
收获,相对而言是巨大的。
但对于他来说,真正要找的东西,其实并没有找到。
韩元没有忘记,他修建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的目的,是为了寻找那颗可以为超光速飞行技术提供理论支持的超·引力子。
然而这一个多月的时间过去,他已经将粒子对撞机的能级从20tev覆盖到了100tev,却依旧没有发现这颗超·引力子的任何踪迹。
眼下,脚底三百余米深处的粒子对撞机正在进行着这个月的最后一次实验,也是这座大型强粒子对撞机所能制成的能级最高的实验,110tev能级的对撞实验。
不过韩元对于这次实验能找到超·引力子并不抱什么希望。
110tev能级和100tev能级只相差了10tev的能级,而且他之前已经进行了105tev能级的对撞实验,并没有发现什么线索。
这次110tev能级的对撞实验,大概率是没有什么希望的。
没有等待多久的时间,小零便将110tev能级粒子对撞实验的数据传递了过来。
翻阅了一下后,韩元便叹了口气。
如他预料一般,在110tev能级的粒子对撞实验中,并没有找到超·引力子的任何踪迹。
截止到最后一次实验,从1tev能级,到110tev能级的粒子对撞实验,都没有找到这颗粒子的踪迹。
这颗适用于超光速飞行基础理论的粒子,仿佛知道有人在寻找它一样,自己隐藏了起来。
“接下来,该怎么做?”
“是暂时放弃,还是继续?”
仰躺在藤椅上,韩元盯着工作间洁白的天花板,双眼无神。
如果要继续,对撞实验的能级提升,需要对大型强粒子对撞机进行维修。
尽管他之前就已经预留了一部分的性能扩展的地方,但短时间内,最多也就能将脚底的这座对撞机的性能提升到150tev而已。
再高,就得重新修建一个了。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qg70.com。笔趣阁手机版:https://m.bqg7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