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不要做那只螳螂
进而迫使军事能力尚显稚嫩的司马师率军前来决战。
这是目前最有效的策略。
其实四百年前的韩信,和如今的诸葛亮、马谡,都面临过同一个问题:越过秦岭天险将兵力投送到关中平原后,如何站稳脚跟?
最终的结果是,韩信轻松地翻越秦岭天险,不费吹灰之力就荡平三秦之地,助刘邦奠定了一统天下的第一步;
诸葛亮也翻过了秦岭天险,但却没能站稳脚跟,最终只能草草收兵半途而废;
马谡同样轻松越过秦岭天险,并拿下关中部分地区,正在筹谋夺取更多地区,扩大战果。
同样的出兵路线,同样的都是具备高超军事素养的主帅,为何韩信那么轻松,马谡游刃有余,而诸葛亮却那么艰难?
是诸葛亮能力不行吗?
自然不是。
诸葛亮虽长于治军,短于奇谋,但军事能力在这个时代仍属拔尖的存在。
原因只有一个,三个人面对的对手强弱不同!
韩信出川的时候,统帅着十五万汉军,面对的对手是三个各自为战的关中王。这三个诸侯王每人约只有五万兵马,实力极其弱小,不但没有一寸关外之地,连陇右地区都不在他们的掌控之中。
韩信率大军从汉中西部出发,兵分两路,一路由韩信亲率走陈仓道,出陈仓城直逼关中,另一路则由樊哙领军由祁山道入陇西,再沿着陇道杀入关中平原,两面夹击章邯。
雍王章邯原是秦朝大将,投降项羽后被封为王。章邯原有秦军主力部队20万,在巨鹿之战后被项羽全部坑杀了,所以他当雍王时其实是个光杆司令,能调动的人马主要来自于项羽改编后的原秦国关中军队,总数不超过五万。
这部分人马不但少,战斗力也不强,
由此可见,在兵力对比上,韩信至少强于章邯三倍左右,且汉军是分兵作战,除一部分在子午谷仰动迷惑章邯外,余下的就是出陈仓的韩信,以及出祁山的樊哙、灌婴。这其中任何一支兵马的数量,都要多于章邯。
虽然韩信分兵两路,理论上给了章邯各个击破的机会,但那只是存在于理论上。实际上雍王章邯、塞王和翟王三人的兵力单独拿出来,都不是汉军任何一路兵马的对手。
本来陈仓城被攻破后,章邯还跟韩信周旋了一些时日,但很快樊哙和灌婴的骑兵赶到关中战场,瞬间拉大了双方的兵力差。章邯这边却没能得到塞王和翟王的迅速支援,因而很快被汉军击败,狼狈逃到废丘布置防线。
章邯被打残后,勉强还能防守,却也没有了主动出击的能力,剩下塞王和翟王,此时已经先一步被强大的汉军各个击破了。
韩信以强伐弱,迅速占领关中大部分地区,平定三秦,取得了楚汉争霸的初期胜利。
场景切换到原时空的诸葛亮这边。
原时空里,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陈兵五丈原,面对是对手是魏国――一个实力相当于雍王、塞王和翟王三人加起来还多十倍以上国家。
更别说司马懿军事才能要高出三王太多、太多,魏国能够提供的后援更是源源不断。
这让本身兵力就处于劣势的诸葛亮,根本没有分兵出击的机会。
很显然,若非自知命将不久,诸葛亮断然不会出兵五丈原,寻求赌博式决战。
诸葛亮前几次北伐的战争目标一直都很明确,那就是出祁山,试图夺取陇凉地区。至于吞并关中,就连诸葛亮自己都认为蜀军没那么大的胃口。受制于蜀国兵少民寡,顷尽举国之力也只凑出十余万兵马北伐,根本复制不了韩信一路佯攻,两路齐头并进的战略。
这一点,从第一次北伐就能看得出来,当时赵云一路的牵制部队,仅仅只有两三千人,很快就被曹真数万大军击败。甚至,负责守卫街亭阻击魏国援军的原主马谡,战败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也兵力捉襟见肘。
试想一下,赵云这路佯攻的兵马足够多,牵制到更多的曹魏关中主力,原主马谡倘若足够多的兵力,能够正面顶住张郃的攻打,他肯定不会选择扎营山上。诸葛亮便有充裕的时间肃清陇右残余的曹魏抵抗势力,那么当时北伐的形势可就大不相同了。
由此可见,诸葛亮的北伐战略是没有问题的,只是强大的魏国把蜀汉兵力不足的缺点给无限放大了。
蜀汉羸弱的兵力支撑不起诸葛亮宏大的北伐梦想,于是导致数次北伐功亏一篑。
场景换到马谡这边。
由于马谡的到来及一通精准的操作,迅速缩小了蜀国与魏国的国力差距,令两国的人口对比从四年前的一比六(110万人口对690万人口),拉近到如今的一比二(330万人口对605万人口);兵力对比也从四年前的约一比四(15万士兵对55万士兵)缩小到一比二(28万士兵对50万士兵)。
再加上马谡率军数次取胜魏军,消灭了大量魏军精锐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