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国自恃地大民多兵勇,向来不把东汉朝廷放在眼里,自延光二年(123年)起,就独立于大汉体系之外。
因此,此次西征之前,马谡特意交待司马懿,荡平西域的时候,重点照顾一下乌孙和大宛这两个国家,都护府可以晚一点再成立,这两个刺头必须要第一时间给予狠狠的惩戒。
不服大汉朝廷的刺头,再远也要诛!
这提议正中司马懿下怀,此来西域,他被马谡整得欲仙欲死,微薄的粮草就像悬在头顶上的达摩利斯之剑一般,时刻威胁着他和三万将士的生命安全。
一路上,司马懿如履薄冰,唯恐一个操作不当,就活活饿死在半路上。
这刚一到西域,一肚子邪火正无处发泄,两个刺头就公然跳出来打脸。
司马懿这暴脾气当场就炸了!
在中原他忍也就算了,无论诸葛亮还是马谡或是陆逊,都是神仙对手,犯错就死;这到了西域再忍,那他就真成忍者神龟了。
遇见这种刺头,没什么好说的,一个字,战!
三万大军歇息了三日,便雄赳赳气昂昂开赴乌孙国。按理说,这种没有一丝技术含量的打法,不是司马懿的风格,但他这次确实是气愤至极,懒得用什么兵法战阵。
他就是要用这种霸无敌姿态平趟过去,打残打服乌孙和大宛两国,把他们的国王和贵族全部摁在沙地里给鲨了,让那些处于观望的小国们掂量掂量,得罪季汉帝国的下场!
如果有必要的话,司马懿甚至还想来一次屠城。
这个念头(屠城)随着大军距离乌孙国越来越近,也随之越来越强烈,几乎要破体而出。
在司马懿攻略西域三十六国的同时,姜维和邓艾正在西羌高原上争得不可开交。
两人率三万兵马进入西羌高原已经两个多月了,至今仍在秦州四羌边缘徘徊,不但寸功未立,连军粮供应也成了难题。
战局和他们的预想出现了严重偏差。
一开始,他们参考的是马谡平定秦州四羌的战例,认为西羌百族不堪一击,大兵所到之处,必然是望风归顺。
但没想到,刚一上来高原就歇菜了,三万士兵连呼吸都成了问题,更别说拿着武器与人追逐战斗,这简直是异想天开。
此地海拔之高,空气之稀薄,昼夜温差之大,全部都是他们不曾经历过的状况。
姜维还好,毕竟土生土长的陇西人氏,自小生活在平均海拔八百多米的陇右地区,猛一下上到平均海拔两三千米的高原上,没多久就适应了过来。
邓艾及三万士兵就完全不行了,他们每天像喝醉了酒的大虾,脸色通红,呼吸困难,稍微动一下就喘得厉害,还头晕目眩。
没辙,姜维只好把大军从高原上撤了下来,到秦州四羌的地盘做适应性训练。
这一适应,就是两个月过去。
虽然羌王阿秀每隔十日便差人送来粮草,粮草官也没说什么题外话,但押粮羌兵们看弱夫的眼神,让他无法接受。
于是姜维就提议兵分两路,由他率领一部分身体素质好,已经适应了高原反应的士兵先行一步,去扫荡西羌百族;由邓艾统领余部,继续在此地训练适应。
这个提议一出,邓艾当即不干了。你姜维是上司不假,可你也得讲点道理吧,大家都是吃军功这碗饭的,你把精锐士卒都领走,让我一个副将杵在这里遭人白眼?
这合理吗?
不行,我邓艾怎能甘于人后!我要领着精兵出发,要等伱自己领着这些废物们在这里等!
二人争执不下,越吵越凶。
姜维旋即大怒,让士兵把邓艾捆起来,以不敬上官的罪名,责罚四十大鞭,当场鞭打二十鞭。还有二十鞭子暂且记账。
然后姜维将适应了高原反应的五千精兵一分为二,二人各统一半人马,杀入西羌,以三个月为期。三个月后,若邓艾缴获战利品多,剩下二十鞭子大刑就免了;若邓艾缴获没有他多,那剩下二十鞭子就翻倍!
被打得浑身鞭痕的邓艾满口应允。
临出发之际,两人冷脸相对,相互冷哼一声,迎着初冬的凛冽寒风,埋头冲上西羌高原。
……
东线,陆逊的前军已经抵达了三韩外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