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广孝站在基坑外面,看着底下施工的众多匠人,时间一点点过去,底部的钢材逐渐被连接在一起。陈斌指示匠人,续下钢材,钢材开始不断被连接、绑扎起来,逐渐形成了一个高有两尺的四方底座。
钢材的施工也不是一日之功,绑扎钢筋缺乏专业的工具,只能依靠人力去拧紧,到一定高度后,就需要匠人设置暗沟,铺入土方,然后再接续钢铁……
姚广孝一日日来,陈珪一日日看,蒯祥时不时检查,直至土方一层层铺筑,夯实,勘验,距离地面还有两丈时,钢材开始安装三角架。
看着延展朝上的一根粗大的钢铁,陈珪嘟囔了一句:“皇上管这东西叫针?”
姚广孝嘴角也有些抽动,虽然不清楚朱允炆从哪里得知这个“避雷针”的东西,可这玩意和寻常的针差别也太大了,根本就不是一根针,而是耗费大量钢铁的庞大东西。
“这东西真有皇上说的那么神奇,有通天之能,化雷电之厄?”
蒯祥也有些疑惑。
姚广孝呵呵笑了笑,道:“皇上说能,那一定能。听说南京皇宫也在施工,准备埋设一些避雷针。若没有作用,皇上是不会如此安排的。”
陈珪期待地说:“待日后,我倒想看看雷霆是不是真能被化解,若当真可以解决如此问题,可谓是天下之福。要知道历朝历代中,有多少建筑,多少典籍,多少宝物,是毁于雷火之下啊。”
姚广孝、蒯祥等人连连点头。
建筑以木为主,平日里使用的烛火主要注意点,轻易不会引起火灾,即便有,一开始也往往不大,最多烧几间房,也能救下来。可雷火这东西可凶猛了,大雨天都能将建筑给烧得一干二净,救都救不下来,哪个王朝的皇宫没遭过雷火的苦,无数名山古刹都是在雷火中一次次毁灭再重建。
京师,武英殿外。
朱允炆看着高高耸立的避雷针,嘴角露出了一抹笑意,有了这玩意,明代皇宫应该不会再遭遇雷劫了吧?想想朱棣迁都之后,马上就被雷火烧掉了三大殿,可怜的上个朝都没地方,倒霉的大臣免不了扯几句老天反对迁都,这就是给你的颜色。
为了避免匠人辛辛苦苦造起的大殿毁于雷火,也避免官员一嘴一嘴的嚷嚷,索性弄出来,让他们见识见识雷电闪烁于奉天殿而大殿完好无损的景象。
双喜走了过来,托着十几份奏折:“皇上,张思恭、陈珪、姚广孝三位侍郎联名奏报到了。”
朱允炆拿起单独被选出来的奏报,打开仔细看去。
这是营造新都的月报,每个月都会有一份奏报递送京师,详细说明建造进度,耗费,所需,困难,材料储备,匠人民工状态等,通过这些内容,朱允炆可以清晰了解新都营造的具体状况。
大明匠人的智慧是值得推崇与敬重的,他们在建筑细节规划与制造设计上,已经开始使用标准化结构,比如廊、柱、斗拱、台基,并不是直接拉到建筑场地,而是提前在外面就打造好预制件,到了施工现场进行组装便可。
榫卯相合,天衣无缝。
为满足木作需求,在北平城外设置了小木厂、大木厂。小木厂匠人负责皇宫器具,如桌、椅、窗、屏风等等,大木厂匠人负责建筑结构,如柱子、梁木等。
除了木作匠人外,还有瓦作、石作、土作、油作、搭材作、彩画作、裱糊作,合称“八作”匠人。
新都就是在这“八作”匠人的分工协作之下,一步步开始营造。
各司其职,又能同时并举。
流水作业,又兼彼此协作。
这是大明管理的智慧,是大明匠人的智慧。
“匠人辛苦了啊。”
朱允炆感叹了句。
双喜在一旁道:“皇上,匠人确实辛苦,臣听工部的主事讲述,从深山中砍伐下荒料大树,运到通州之后,需要先人工大锯去其表皮,打成圆木或方材之后,柱、梁、檩、枋均刻榫卯,等到使用时,怕都过了几个月之久。”
朱允炆微微点头,北直隶那里的好木头不多啊,只能从江西、湖广、四川、山西等地砍伐,如此漫漫路途,耗费的人力不可估量。
不止是木料,就连寻常的砖石也是一件极宏大的工程,宫廷里面的尺二方砖、尺四方砖、尺七方砖、金砖等,可不是烧制出来就能用的,需要砍磨加工,规格统一准确、棱角完整挺直、表面平整光洁。
以奉天殿内烧制的金砖(非黄金)来论,一个匠人一天只能砍磨十块,而整个奉天殿就需要铺四五千块金砖,整个皇宫,铺设的各类砖石数量将超出十万!
匠人的辛苦,外人很难体会。
但匠人的伟大,每个人都可以体会,每一个踏入过那里的人,都可以体会得到,哪怕是六百年后。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qg70.com。笔趣阁手机版:https://m.bqg7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