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风雨还没有到来,那只高傲的海燕已经变成了瑟瑟发抖的秃尾巴鹌鹑,高尔基从北方特种劳改营哭天抹泪的跑了出来,两天之后,他就吹起了战斗的号角,在《真理报》上发表了一篇慷慨激昂的章,痛斥英国、美国的媒体无耻的污蔑,声称北方特种劳改营是个非常明的地方,犯人都得到了最人道的待遇,他们有足够的牛奶和面包,而且他们深深的认识到了自己所犯的罪行,正在洗心革面向成为社会主义新人的道路上迈进······
陪同高尔基一同前往的苏联学家基本上都同样的调子,而契卡头子雅格达则明确表示,希望国使团也写章驳斥那个恶毒攻击苏联的《在地狱岛上》。[[看了又看网/^看了又看网]]国使团的成员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不愿意因为这些小事得罪了苏联人,但是人风骨又不允许他们昧着良心胡说八道,于是所有人一致把这个任务交给了被公认为最无耻的唐毅。
唐毅挖空心思,按照当年从书上看到的大字报模式,写了一篇章,热情讴歌了劳改营对囚犯的改造······用词之肉麻再次让国使团的成员叹为观止,众口一词的认为,如果唐毅生在大清朝的话,绝对应该送进宫里伺候老佛爷,肯定是大内总管的不二人选。其实不光别人看了以后觉得恶心,连唐毅自己再多看一眼都有想把隔夜饭都吐的感觉,写完之后立刻送给了苏联人。
这篇章交给了雅格达,特务头子非常的满意,特意安排国使团参观了苏联的工厂、军队和集体农庄。当国使团看到列宁格勒重型机械厂里的万吨水压机把钢铁像揉面团一样锻造成各种形状、莫斯科拖拉机厂里每隔十五分钟就可以开出一辆装配好的拖拉机、万马奔腾的哥萨克骑兵用战刀在天空划出闪电,坦克部队的铁甲洪流让大地为之颤抖、集体农庄的几个农民用四十八个铧犁的大型拖拉机就可以耕种上万亩的土地········
国使团真正被震惊了,他们不由自主的联想到了万里之外的母国。
国在清末的时候,凭借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洋务派几十年的努力,工业已经初具规模。汉阳铁厂是远东最大的钢铁厂,江南制造局可以生产各种口径的枪炮,甚至包括三百零五毫米口径的岸防炮,福州船政局可以制造军舰,尽管在甲午战争的时候,小日本一战将老大帝国的内瓤给掀了个底儿掉,证明了仅仅引见洋人的坚船利炮并不能使国家真正强大。但是那个时候的国和世界的差距并不是太遥远,起码经济和工业水平差的还不算是太多。而到了民国以后,二十年的军阀混战,让国家彻底沉沦,三十多年前的国还有能力生产军舰和岸防炮,到了现在只有寥寥无几的工厂有能力制造七十五毫米口径以下的小钢炮和迫击炮,而所用的优质钢材还必须全部依靠进口。
唐毅尽管对苏联的体制弊病了解的比较多,但是依然被它的巨大成就给震撼了。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还没有完成,就已经获得如此巨大的进步。斯大林趁欧美列强经济危机的天赐良机,从美国、德国获得了最新式的机器,无数欧美的专家看在厚厚的卢布面子上,来到遥远的苏联工作,带来了最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区区四年的时间,苏联就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实现了初步的工业化,而西方其他强国是用了上百年才走完了这一步。苏联的成就还不仅限于此,七年制的免费教育已经全面得到推广,从小学一直到大学的全面义务教育计划也已经确定,沙俄时代猖獗一时的黑帮被彻底消灭,赌博、**、吸毒行为完全绝迹。如果再过五到十年呢?按照这个发展速度,苏联的工业水平恐怕就要全面超过英国、法国、德国这些传统欧洲强国了,而更重要的是义务教育使苏联储备了大批高素质的人才,沙俄时代连步枪的标尺都不会使用的盲士兵已经在苏联彻底成为历史了。
仅仅四年,苏联就踏上了发展的快车道,科技和教育给工业插上双翼,一个崭新的世界强国的崛起势头已经是不可遏止了。
战乱使国丧失了宝贵的发展机遇,分裂使国更加贫弱,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家的国防力量,甚至连满清的时候都有所不如。
唐毅深深的认识到了统一对于一个国家、民族的重要性。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不止他一个,通过一个星期的参观,国使团对苏联的印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黄埔出身的军官们,更是一个个叫嚷着要迅速用武力统一国。人则在思考着国家体制问题,他们在重新审视这个曾经被他们嗤之以鼻的苏联模式。
一个贫弱不堪的农业国,能在这么短的时间迅速强大起来,这对国人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而国使团的成员不论武都是清一色的民族主义者。学习苏联经验,让祖国迅速富强起来,几乎成了团员们的共识。
斯大林原本给国使团的印象就是个被佞臣、酷吏包围,被谎言和吹捧环绕的世纪帝王,而且还属于比较昏庸的那种,现在再没人这样看他了。他的形象已经有了彻底的变化。
以斯大林的功绩和成就,他配得上一切崇拜和歌颂。
唐毅也对他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自己一直在装傻充愣,摆出一副谄媚的小人像,目的是为了救回蒋经国。天知道斯大林那副昏昏然陶醉在歌功颂德声的样子,会不会是故意装出来蒙蔽政治对手的?
“唐毅,后天斯大林亲自来咱们的驻地参加午宴,你准备了什么诗歌没有?”
一个声音打断了唐毅的沉思,他抬头一看是莫鸿。
唐毅指着旁边的一堆木头笑道:“不能总是老一套,得换换新花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