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书轩hbcjlp.com

繁体版 简体版
聚书轩 > 耽美小说 > 余毒 > 痢

痢(1 / 2)

 推荐阅读: 反派弱小又美丽[快穿] 科技巨头:从大郎手机开始 农村乱睡 卡师指南 藏好她的狐狸尾巴 变成了全世界唯一的Omega 斗罗之擎天 野性依赖 我也想努力啊! 本王姓王
最新网址:hbcjlp.com

内经云。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脏。则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

贼风不云实邪。而言虚邪者。以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也。设阳气充盛。虽有贼邪。莫能为害也。起居不时者。非特劳役失宜。而饮食失节。亦在其中矣。阳受之则入六腑者。言六腑之经气受邪于外则营卫气塞。而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者。邪并于气之象也。阴受之则入五脏者。言五脏之神气受伤于内则水谷不能克运。留于肠胃而腹满飧泄也。久为肠者。言脏气久滞。不能统运津液。乃至移于二肠而为积崩迫。此则阴气受伤所致也。肠便血。身热则死。寒则生。

肠为肠胃受病。不当更见表热。表热则内外俱困。阳无所根据。故云热则死。寒则生耳。

肠?下白沫。脉沉则生。浮则死。

肠?下白沫。为里气不守。反见脉浮。中宫无主。安得不死。肠下脓血。脉悬绝则死。滑大者生。肠之属。身不热。脉不悬绝。滑大者生。弦涩者死。

以藏期之。

悬绝弦涩。皆气血殆尽之脉。故主死。滑大为邪实可攻之象。故主生。

脾脉外鼓沉。为肠。久自已。肝脉小缓。为肠。易治。

脾脉外鼓沉。言气口脉盛。而按之有力。虽久可治。肝脉小缓。谓人迎缓而不大。无客邪乘脾之候。故易治。

肾脉小搏沉。为肠下血。血温身热者死。心肝亦下血。二脏同病者可治。其脉小沉涩。为肠。其身热者死。热见七日死。

肾脉小搏沉而乏阳和之气。且见血温身热。为真阴下脱。故死。心肝亦下血。即前外鼓沉及小缓之脉证。以脾为心之子。心为肝之子。故二脏同病者可治。若见脉小沉涩。为营血内竭。加以血温身热。不出七日必死也。

肾移热于脾。传为虚。肠。死。不可治。

土衰不能制水。先后天脾胃俱败也。

阴阳虚。肠。死。

阴虚则血温身热。阳虚则支冷不食。

泄而脱血。脉实。皆曰难治。

下脱而见脉实。脉证相反。纯属邪气用事。故为难治。

仲景云。夫六腑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上气脚缩。五脏气绝于内者。利不禁。下甚者。

手足、不仁。下痢脉沉弦者。下重。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下痢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令自愈。下痢脉数。有微热。汗出令自愈。设脉紧为未解。下痢脉数而渴者。命自愈。设不瘥。必清脓血。以有热故也。下痢脉反弦。发热身汗者自愈。下痢气者。当利其小便。下痢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下痢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下痢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痢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患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下痢后脉绝。手足厥冷。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下痢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以上金匮要略。)下痢脉滑而数。有宿食。当下之。下痢不欲食者。有宿食。当下之。下痢而腹痛满。为寒实。当下之。下痢腹中肾者。当下之。下痢脉迟紧。为痛未欲止。

当温之。得冷者。满而便肠垢。下痢身躯疼痛。急救里。诸温之属。可与理中、四逆、附子汤热药。急投之美。下痢大孔痛者。当温之。下痢脉大浮弦。下当已。下痢舌黄。燥而不渴。胸中实。下不止者死。下痢已瘥。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此为下不尽。更下之愈。风寒重者不可下。下之后。

心下坚痛脉迟。此为寒。但当温之。脉沉紧。下之亦然。脉大浮弦。下之当已。下痢脉浮大。此为虚。以强温之故也。设脉浮革者。因尔肠鸣。当温之。(以上千金参补。)下痢三部脉皆平。

按之心下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下痢脉迟而滑者。实也。痢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下痢脉反滑者。当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气汤。下痢谵语者。有燥屎也。小承气汤主之。下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热痢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下痢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栀子豉汤主之。下痢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下痢肺痛。紫参汤主之。气痢。诃梨勒散主之。保命集云。脓血相杂而脉浮大。慎不可以大黄下之。下之必死。谓气下竭。而阳无所附也。凡阴阳不和。惟当分利阴阳。经云。暴泄非阳。久泄非阴。大便完谷下。有寒有热。热者。脉疾。身多动。音声响亮。暴注下迫。此阳也。寒者。脉沉而细。身不动作。目睛不了了。饮食不下。鼻准息微者。姜附汤。若身重四肢不举。术附汤证也。

东垣云。饮食一伤。起居不时。损其胃气。则上升清阳之气。反下降而为飧泄。久则太阴传少阴而为肠。寒冷之物伤于中。满而胀。传为飧泄。宜温热以消导之。湿热之物伤于中而下脓血者。宜苦寒以疏利之。风邪下陷者升举之。湿气内盛者分利之。里急者下之。后重者调之。腹痛者和之。洞泄肠鸣。脉细微者。温之收之。脓血稠粘。数至圊而不能便。脉洪大有力者。下之寒之。此治痢之大法也。

张介宾曰。肠一证。即今之所谓痢疾也。其所下者。或赤或白。或脓或血。有痛者。有不痛者。有里急后重者。有呕恶胀满者。有噤口不食者。有寒热往来者。虽其变态多端。然总不外乎表里寒热。而于虚实之辨。尤为切要。凡邪因表者。必有表证。但兼其表而行散之。表邪解则痢自愈。如无表证。则必由口腹。悉属内伤。但伤于内者极多。因于表者。则间或有之。此内外之不可不辨也。以寒热言之。则古以赤者为热。白者为寒。至刘河间而非之曰。如赤白相兼者。岂寒热俱甚于肠胃而同为痢乎。至丹溪则因之曰。赤痢乃是小肠来。白痢乃是大肠来。皆湿热为本。自二子之言出。则后世莫敢违之者。愚见则有不然。夫痢起夏秋。湿蒸热郁。本乎天也。因热求凉。过吞生冷。由于人也。气壮而伤于天者。郁热居多。气弱而伤于人者。阴寒为甚。须知寒者必虚。热者必实。更以虚实细详之。而寒热愈明矣。如头疼身热。筋骨酸痛者。实也。胀满恶食。急痛拒按者。实也。烦渴引饮。喜冷畏热者。热也。脉强而实者。实也。脉数而滑者。热也。外此则靡非虚寒矣。而相似之际。尤当审察。如以口渴为实热似矣。不知凡系泻痢。必亡津液。液亡于下。则津涸于上。安得不渴。更当以喜热喜冷别虚实也。以腹痛为实热似矣。不知痢出于内。肠胃必伤。脓血稠粘。安能不痛。更当以痛之缓急。按之可否。脏之阴阳。腹之胀与不胀。脉之有力无力。分虚实也。以小便之黄赤短少为实热似矣。不知水从痢去。溲必不长。溲以阴亡。溺因色变。更当以便之热与不热。液之涸与不涸。色之泽与不泽。分虚实也。以里急后重为实热似矣。不知气陷则仓廪不藏。阴亡则门户不闭。更当以病之新久。质之强弱。脉之盛衰。分虚实也。至于治法。须求何邪所伤。何脏受病。如因于湿热者。去其湿热。因于积滞者。去其积滞。因于气者。调之。因于血者。和之。新感而实者。可通因通用。久病而虚者。可塞因塞用。皆是常法。独怪世之病痢者。十有九虚。而医之治痢。百无一补。气本下陷。而再行其气。后重不益甚乎。中本虚寒。而复攻其积。元气不愈竭乎。湿热伤血者。自宜调血。若过欲推荡。血不转伤乎。津亡作渴者。自宜止泄。若但与渗利。津不转耗乎。世有庸工专守痛无补法。且曰。直待痛止。方可补耳。不知因虚而痛者。愈攻则愈虚愈痛矣。脉来微弱者可补。形色虚弱者可补。口腹素慎者可补。胸膈宽快者可补。病后而痢者可补。因攻而剧者可补。后重之可补者。陷则升而补之。热则凉而补之。腹痛之可补者。滑泄则涩而补之。虚寒则温而补之。然而尤有至要者。则在脾肾二脏。如泻而后痢。脾传肾为贼邪。难疗。痢而后泻。肾传脾为微邪。易医。是知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未有久痢而肾不损者。故治痢不知补肾。非其治也。凡四君子、补中益气。皆补脾虚。若病在火乘土位侮母。设非桂、附大补命门。以复肾中之阳。以救脾家之母。则饮食何由而进。门户何由而固。真元何因而复耶。若畏热不前。仅以参、术补土。多致不起。大可伤已。

喻嘉言曰。内经云。下痢发热者死。此论其常也。仲景云。下痢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