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降,还是突围,这是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在石廷柱、金砺二人为首的汉军脑中开始盘旋。
这还打什么了?
本来人家六千重甲兵就挺恶心的,现在火枪兵补上了,骑兵也补上了,而且更加精锐,人马都有甲胄。
甚至还有数百门火炮,这还打什么了?没劲!
继续抵抗下去岂不是等死?汉军这么一动摇,战局的走向就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了。若是坚定不移的进行反攻,没准清兵还能赢。
王鸿泰也是损,偏偏在战场的西北放空出来一个口子,只要想跑,完全能够突围出去。
围三嘛,看小说的都知道。
“什么想法?”
“突围?”
“可以!”
石廷柱和金砺二人短短几个字就决定抛弃自己的主子爷们,独自逃离这里。至于逃离之后会不会被追究,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这根本就不是他们考虑的事情。
当时为了活命,他们能放弃自己的尊严,割掉了几千年的发髻,抛弃自己的祖宗、民族、文化。
现在为了活命,同样可以抛弃自己的大清国,自己的主子爷。
相反,他们这么一股四万多人的庞大力量,大清国不但不会惩罚他们,反倒还会对他们进行安抚,避免他们反叛。
虽然他们已经跟关内没有什么联系了,但是情报这方面,像他们这个层次的人还是想搞就能搞到的。
这主要的情报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他们的老伙计,周遇吉了。
崇祯十五年11月,在杨柳青曾经与鞑子大战三天三夜。
当时,满鞑子七万余众从山东劫掠大量物资和青壮年人口经杨柳青北返关外,整个山东、河北两省各地明军或望风而逃,或撤兵让路。
当时已接圣旨由杨柳青调往山西任总兵的周遇吉本已带兵开拔,但他听说鞑子要过境杨柳青,遂率骑兵返回杨柳青,利用地形痛击清军,满鞑子死伤数千,创造了在近十几年交战史上,罕见的明军以少胜多的战例。
周遇吉自此接任了山西总兵官,赴任之后,淘汰老弱残兵,修缮兵器,加强练兵,积级备战。
此后,明军在与李自成的几次关键战役中屡遭惨败,主力丧失殆尽,失去了对闯贼作战的主动权。
第二年冬季,李自成攻占陕西,准备取道山西进攻明京师,周遇吉与山西巡抚蔡懋德分别布置河防,并向京师求援,但当时北京已无兵可调,仅是象征性地派遣副将熊通率领二千士卒助战,周遇吉留下熊通防守黄河之后,赶赴代州为京师建立阻击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