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也知杨咏石处事谨慎,兵之诡计,行险之危险,世人不取。持重而行,谋全策固然不可得,慎之又慎,乃上册。”刘裕与杨继业和蛮族军,已经存在较深的利益关系,绝不想蛮族军出事。
在余州不远的慈西州,据说有大户李姓一族。最初做海贸往来于倭国。后来发迹,李家一族与倭国之间密切,两三年前甚至更早,苏杭这边就传出李家一族在海岛积蓄人手,但凡往海外而去的客商,没有李家的挂旗,必然会遭遇海盗拦截,船、货、人全没。
苏杭这边出海做生意的人多,自然有船出事,有人赚钱。过两三年,不少人就窥出其中奥妙,可李家的人依旧低调,只有一个小圈子中的人,才明白李家的存在。而李家也从不直接与外人接触,都是通过中间人来操作。
如此操作,虽说李家的人隐藏在背后,但时间长了,苏杭这边的人就起疑心。纵然大家都无从核查背后的势力,心里明白是怎么回事,也无需说透。
刘裕在杭城外影响力高,自然会听到一些信息,同样也是没有核查准确,但明白这就是真实。如今提醒杨继业,免得蛮族军摸到李家那边,结果被人反咬一口,那损失就大了。
刘裕也是儒家大佬,虽说没有高到文朝流派代表的程度,但在苏杭或华南几省,也是举足轻重的。
退隐回苏杭,在这边经营,生意方面即便不直接处理,身边也有人做这些俗务。不然,刘家又如何能够开大粥场,救济流民。
杨继业的粥场到如今已经发展到建立几个山寨的程度,在杭城周边大量购置农田、山林。上次在见湖镇全歼倭寇,缴获的金银、器物,变现后,蛮族军这边掌握了大量的钱财。
这些钱财流向几个方面,一是以不同的人置办产业,作为这个体系的分支点;二是给近万名游走货郎们提供原始资本,要这些人在三个月内逐渐做到自给自足,不需要集团给他们输血;三是将这些钱用在蛮族军和辅兵的养兵、训练、研发武器等方面。
对于火枪的研究和制作,在鹰巢山那里有一个研发中心,在杨继业出军苏杭之前,就已经拿出第一代火枪。虽说产品的性能、质量,离杨继业的要求距离还远,但如果真拿这些枪械上战场,会给敌人意想不到的暴击。
对于火枪兵的训练,蛮族军中一直在进行,不过,主要是蛮族军里的特种部队。专用于长途奔袭、突破敌人封锁。目前对火枪运用,连王府军那边都不让知情。
每一次训练,特别是实弹训练,都选择在深山老林,确保周边没人的前提下,才进行演练。总体而言,这样的火枪兵真拉到战场,估计也难以适应剧烈的冲杀。
在杨继业的规划中,至少,目前与倭寇对战的剿灭倭寇过程,是不会将火枪这东西公诸于世的。
哪怕,文朝其实也有竹筒枪装配军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