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书轩hbcjlp.com

繁体版 简体版
聚书轩 > 耽美小说 > 如净和尚语录 > 皈依的意思

皈依的意思(2 / 2)

 推荐阅读: 我在别人的宗门里开宗立派 我可以无限修改 我真在吹牛逼,求你们别信了 我的谍战可以无限模拟 我的分身把低武练成了仙武 天庭最强散仙 玄天后 执剑纵长歌 邵允琛 我在港岛养小号
最新网址:hbcjlp.com

好了,皈依什么?皈依那三宝?佛已经说了,最后,佛又再次叮咛咐嘱。佛说:「若有众生归依三宝,应发是心,我今此身已生人趣,得离八难,难得今得,以善方便,当习一切胜妙之法。若我违于如是上愿,不求善法,则为自欺。亦如有人乘船入海,至于宝所,空手而归,佛法僧宝,脱苦方便,若不归依,后悔何及,既知是已,当须勉励,精勤修习,速愿成就。」佛说当我们在皈依三宝的时候,应该想到我现在已经生而为人,人身难得今已得,中土难生今已生,佛法难闻今已闻,要好好珍惜啊!要好好学习最胜最妙之法!假如我违反皈依时最初的心愿,不好好求法,等于是自己欺骗自己。就好像乘船到海上寻求宝藏,好不容易到了宝库,却空手而归。什么是空手而归?凡学佛没有成就,都是空手而归。所以,佛说当须勉励,精勤修习,速愿成就。

佛接着又说:「善法既成,过去罪愆,应当忏悔,使令除灭。」我们现在虽然已学了善法,但是过去曾经犯下许多罪孳,伤害过许多人及其他的生命,假如我们能够静下心来,一一反省,这些无量无边,如妙高山。忏悔是学佛的前行,忏悔是向善的第一步,不忏悔,修行很难上路。对于过去所犯的罪行,也要勇于承担。佛说:「我于无始为彼怨亲所作诸罪,我愿自受,誓不扰他一切众生。」

最后,佛说:「归三宝已,复发是愿,愿我救蘐一切众生,度生死海,到涅盘岸。」除了自己度脱生死苦海之外,也要救蘐其他一切众生到涅盘,这是大乘道的精神,也是佛法的精神。

另外,大家所熟悉的也提到依,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学佛的目的是求解脱,解脱靠什么?靠般若智慧。三世诸佛能够成佛靠什么?靠般若波罗密多。所以,般若是佛法的重心,是我们修行成佛之所依。

注解:

三十七菩提分法:佛教教义。亦译三十七道品、三十七觉支等。指教导众生修证圣果的三十七种途径和方法。菩提分,意即成就佛教四圣谛的智慧,通向涅盘圣果的道路。分为七科,即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支。亦译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正道。《俱舍论》卷二十五称:三十七法顺趣菩提,是故皆名菩提分法。

1.四念住四种以智观境的方法。世人攀缘身、受、心、法四境,生起净、乐、常、我四颠倒,因而有贪爱等烦恼。为治此四种颠倒,以念、慧为体立四念住:(1)观身不净,用所生的能观之智,观察和觉了身内肠胃赤白痰等不净,身外眵泪涎唾等不净,破除净想的颠倒;(2)观受是苦,用能观之智,观察和觉了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者苦,破除乐想的颠倒;(3)观心无常,用能观之智,观察和觉了心境生灭无常,破除常想的颠倒;(4)观法,用能观之智,观察和觉了等法从因缘和合而生,没有自性,所以无我,除破我想的颠倒。

2.四正断四种正确的修行努力:(1)于已生的恶法令断灭;(2)于未生的恶法令不生;(3)于未生的善法令生起;(4)于已生的善法令坚住和增广。于此四法戒勉策励,精进修习,为了断恶修善。

3.四神足四种可以得到的定(三摩地):(1)欲神足(欲三摩地断行成就),由想得到神通的意欲之力发起的定;(2)勤神足(勤三摩地断行成就),由不断止恶进善力发起的定;(3)心神足(心三摩地断行成就),由心念之力发起的定;(4)观神足(观三摩地断行成就),由观想佛理之力发起的定。断行成就是要修断除一切障碍三摩地的不善等法,从而转进修习三摩地行,即用欲、勤、心、观四法来引发和修证这四种三摩地。欲等四法,求定称心、趣定,故又称四如意足。佛教认为,修行这些禅定,可得神通变化如意自在的能力。

4.五根修行佛教所依靠的五种内在条件:(1)信根。信正道及助道善法;(2)粗进根。修学正道及助道法时,勤求不息;(3)念根。念正道及助道法更无他念;(4)定根。摄心于正道及助道法相应不散;(5)慧根。为正道及助道法观无常等十六行。这五种法,皆有能生善法,不可倾动和势用增上等义,故名为根。

5.五力五根增长所产生的力用:(1)信力。信根增长可破疑惑;(2)精进力。精进根增长可破懈怠;(3)念力。念根增长可破邪思;(4)。定根增长可破乱想;(5)慧力。慧根增长可破烦恼。《大智度论》卷十九:五根增长,不为烦恼所坏,是名为力。

6.七觉支达到佛教的七种次第或七种智慧:(1)念觉支。修行者修学出世法时,常念定慧等;(2)择法觉支。对于诸法的真伪,用智慧加以辨别和选择,达到去伪存真;(3)精进觉支。以勇猛善心,离邪行真;(4)喜觉支,由于精进而得悟善法,心生喜悦;(5)轻安觉支。不断进修,断除诸见烦恼和身心粗重,从而轻利安适;(6)定觉支。使心专住一境而不散乱;(7)舍觉支。舍弃虚妄诸法而不追忆,心无偏颇。

7.八圣道支八种通向涅盘解脱的正确方法和途径,即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定(见八正道)。

皈依三宝是佛法的根本

皈依,是区分佛教徒与非佛教徒的界限;是佛法及一切戒律的根本;还是一切修行实践的保障。一切法门的修行,无不基于我们对三宝的信任。佛法大海,信为能入,这种,是抵达解脱彼岸的源泉。若不具备这一点,修行必定缺乏动力,更难以持久。为什么我们对因果并不畏惧?对无常没有感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对三宝的尚不坚定,所以在听闻因果、无常的教法后,虽然也觉得有道理,却未达到深信不疑的程度。有关于此,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论》中有一生动比喻:有些人虽然皈依了,对三宝却不如对算卦者更信任。若听算卦者言:今年做某事将灾祸降临之类,多半会谨慎从事,依言所行。但学习经教、受持戒律之后,却时常犯戒而无惭愧之心,更不曾引起警觉。宗大师所指出的情况,至今仍屡见不鲜。我们不妨反省一下,对于所学的佛陀言教都信受奉行了吗?对于所受的戒律都悉心守护了吗?对于善知识的教诲都如法实践了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只能说明,三宝在我们心中尚未确立稳固的地位。能否将所学佛法付诸实践,直接取决于我们对三宝的信心及决定胜解。就象身患绝症的病人选择医生,必得充分信任对方,才甘心性命相托,老老实实地接受治疗。同样,佛法乃根除我们生死大病的良药。无论是念死无常、念轮回苦、深信业果,还是缘起性空、诸法无我,都是佛陀为众生慈悲施设的疗病良方。充分信任法的真实和疗效,才会切实依教奉行。当然,仅仅信任还不够,因为解脱取决于对法的探究和实践。就像病人必须遵医嘱吃药才能痊愈,若一味崇拜医生,却不积极配合治疗,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因此,在深信三宝的前提下,还应不断闻思经教,时时忆念法的功德,发自内心地对法生起净信和恭敬。只有透彻地了解它、信任它,才能将身心融入法中,依法改造人生。皈依三宝是成为正信佛教徒的第一课。皈依以后,就表示自己从此信奉佛教,成为三宝佛法僧的弟子,不再信仰其他宗教。所以贩依三宝是确定信仰目标的表示。一个学佛的人,如果没有经过皈依三宝的仪式,即使上香,也只不过是一个对佛教尊重而有兴趣的人,不能算是真正的佛教徒,就好比一个学生,如果不曾办理注册手续,永远只是个旁听生罢了。世间上的金银、真珠、玛瑙称为宝,那是世间财宝:而佛、法、僧是法身慧命之宝,是出世的财宝。所以,我们学佛修行,首先应该皈依三宝。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