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安远楼,倒不是一个什么多么神秘的组织,相较于楼外楼,江湖庙堂对于安远楼的传言都很多。
不过对于安远楼楼主就没几个人知道了。
安远楼严格意义上来说其实不算是江湖组织,楼里诸多人员都是因着诗词歌赋而集中到一起的,据说安远楼楼主建立组织的目的也是为了营造一个更好的环境,将志同道合之人聚在一起,不失为一件惬意之事。
安远楼中有人的文人才子良多,但名不经传的人也不少。
有些人不是诗词文章做得不好,他们只是缺少一个契机。
所以想要加入安远楼,凭一首亲自撰写的诗文,通过了便行。
起初加入安远楼的人寥寥无几,但当当朝大学士孟房岚加入后,趋之若鹜者不胜凡几。
渐渐地,随着越来越多有名气的文人加入,一时间使得进入安远楼成为一件炙手可热的事。
不过这些文人才子的事终究引起不来更大的喧闹,毕竟在大魏,武之一道才最受人追捧。
词人刘过,今年三十有七,三年前凭借一首多令词《芦叶满汀洲》加入了安远楼。
据说这首次还入了安远楼楼主的眼,赞誉良多。
刘过虽年纪不小也依旧未能成名,但不代表他的诗词才情一般。
不拘一格的中年诗人刘过胸中才情颇多,他常对酒当歌,邀月作赋。
家国正值多事之秋,江湖人可略尽绵薄之力,可如刘过这般手无缚鸡之力的诗人只能通过笔下诗词表达心中悲愤。
而刘过与其他诗人不一样的是,他主动北上,想去看看那些被柔然掳掠过的家园状况。
西北之地的惨状被朝廷封锁,没能大规模地流传出去,但那些愿意亲自前往看一看的人自是能感受到那般萧瑟。
关中以西北甚至更西北都曾是中原之腹地,所住百姓良多。
此次被柔然人践踏的故土导致数十万人背井离乡,流离失所。
一个人北上的刘过这一路看过太多太多的辛酸,这不是他第一次来,但前后之变化令人瞋目。
原本该是繁华之地的各处如今俨然变成一片萧索,城内外空荡荡,再看不见多少人气,有些实在没地方去的人则选择在柔然人离开后顶着危险返回,但那点人气如何能遮掩悲凉。
让刘过第一次驻足触动的地方是那西北汾阳郡流光城,流光城还在传云关西北,其实离着关内也不远,算是柔然大军肆虐的最后几个地方,也是受灾最严重的区域。
骑着一匹瘦马凄凄惨惨赶到流光城的时候刘过真的被眼前的景象吓到了,按理说该是一座不大不小繁华的县城之地,如今入眼处竟是半点人烟也没有。除了随处可见散落的尸体,再无那活人。
在流光城下,刘过下马。
敞开的城门让刘过在城外就能一眼看到城内的景象,大抵是触目惊心。
流光城其实才遭了肆虐不久,所以空气中甚至还弥漫着一股淡淡的血腥气。
驻足城外的刘过久久不曾挪动步伐,一步也走不了。
刘过身旁的瘦马像是也感受到了主人的心情,也跟着悲鸣了几声。
长道西风瘦马,只差那一抹西下的斜阳。
刘过算是那断肠人,只是他又该为谁而伤感呢?
如刘过这般,扛着危险游走在西北之地的诗人词人不多,且大多来自安远楼。
他们伤感,他们悲凉,但很少有人知道他们所热爱的家与国已经在破碎边缘了。
刘过直到最后那抹残阳落尽他还是没有进入流光城,算了下次再来吧,他如是想到。
欲买桂花同载酒,
终不似,少年游。
刘过啊刘过,世道怎么变得如此快,那个大魏又去了哪里?
————
北魏,洛阳。
逐渐稳定的河西之内的地区让元恪重拾了一些信心,但这些信心都只是短暂的。
平城陷落,太庙被毁的消息传回朝廷。
那一日早朝,文武百官本以为皇帝会因此而龙颜大怒,但奇怪的是,皇帝语气温和,没有任何动怒。
早朝过后,三公被元恪留下。
虽然清河崔氏被驱逐出了大魏,但崔浩并没有因此而受牵连,反而皇帝隐隐有委以重任的迹象。
御书房内,元恪靠在龙椅上神色疲惫,显然这些日子他承受的压力也不小。
片刻后,崔浩率先开口道:「陛下,这些日子您日理万机,可千万要注意龙体。」
元恪闻言抬眼看了看三人,之后示意随侍一旁的东湾退下。
东湾离开后,元恪缓缓道:「崔公,如今这般形式朕如何能放下心。」
崔浩道:「陛下,战场上的事我不懂。但宇文将军吃了一次亏肯定不会再有第二次,河西之地如今有宇文将军和独孤将军两人,并且还有加派过去的军队,正面与柔然的那八万多人对抗也不是不可能。」
为了拱为边地,元恪甚至不顾阻拦又从护卫京城的部队中又调集了一批人去。
崔浩说完,一旁的太尉元爽也开口道:「陛下,如今正北边有严炳初将军,中间又有侯莫陈景将军围剿柔然那万余人,即便费时费力,但也算是看住了他们,再为货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