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乐在两个小时左右就回来了,大家问着他都看到了什么,许乐说着去看看博物馆和港口,还是挺震撼的,大家点着头,这些人又都睡了一觉!
小白又被托运了,飞机起飞后许乐和旁边的两位聊着天,说到了那个远古巨龙的事情,两个人哈哈大笑着,不过熊健葛说道,《山海经》确实是一本奇书,尤其是把山海经》和《禹贡》对照起来看,更有意思,许乐点着头,回头把禹贡打印出来,对照着看,这些他都背了下来!
三个人聊着聊着,聂音鸿突然说起了一个人,叫王春显,在研究汉字的起源,其中观点挺好玩的,他说汉字起源于生之殖崇拜文化,发明于太极文化(异于自然产生说),创造于刻契、绘画、结绳、编贝。
许乐想了想,确实和一般人解释的不一样啊,许乐继续让他讲着,汉字六书解释已经成为定论,许乐一直都在研究汉字,但是从来没有否定六书说法,尤其是仓颉造字,唯一对不上的就是时间点,黄帝至少是四千五百年前的人物了,但是至今没有明确的文字出现,虽然听说过有大篆也叫夏篆,但是自己没有见过,所以没法说!
许乐继续听着聂音鸿介绍着这个人的研究,那位王春显认为第一批汉字不是象形字。“象形论”者贬低了汉字的发明思想和科学内涵,低估了华夏民族人民的聪明才智。他认为汉字发明于大汶口文化早期,距今已有四千年以上的历史。
这位研究人员从“生、京、吊”等字推论生之殖崇拜,然后谈论到太极图,最后由太极到两仪又演变成为了文字的变异,许乐听了有点瞎扯,前面几个字倒是有可能,但是据此得出这个结论有点想当然。
许乐跟大家说道,从现在来看,他对汉字的理解在早期是一定会有的,至于什么“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都只是一家说法,不去讨论,只从现在普遍存在的刻符、文字来看,他认为龙虬庄的最成熟,至少得有四千三百年的时间了,大汶口的那个“日月山”或者是“日火山”的文字不具有普遍性,虽然还有其他的十九个字,但是还是少;二里头的时间更短了,也就比大商早了五六百年,而且字数也不多,不好解读;他感觉双墩文非常厉害,现在已经知晓的有六十多个符号了,已经有了基本的语句的功能了,而且在陶器上还有连贯的符号,但是不知道什么意思,许乐给他们俩分别画着,然后说道,
(本章未完,请翻页)
“像陶寺的文邑二字,这是很成熟的朱书啊,而且结合尧帝本身有高邮的一种说法,我个人判断多少应该和高邮的龙虬庄有关”,现在只要许乐一说话,大家都过来听,因为许乐的观点和奇特!
“我个人没有看过半坡的陶文,不太清楚,但是就我看过的而言,我认为贾湖的最早,至少是八千年了啊,大家基本上都去过了吧”?许乐看着大家,大部分都去过了,还是有两三位摇了摇头,“建议你们去看看,真的挺有意思的,我觉得老外挺没脸没皮的”!
有人参与进来了,说道:“据悉,公认的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是出现在古代中东地区的楔形文字,距今五千至六千年。楔形文字发源于两河流域,是由约公元前三千二百年左右苏美尔人所发明”!
立刻有人反驳道,“这种说法有反例,在苏美尔流传的史诗《恩美卡与阿拉塔之王》中写道乌鲁克国王恩美卡就是创造楔形文字的人。该书成文于乌尔第三王朝,也就是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因此,西方学者都凭这段诗歌认定恩美卡就是创造楔形文字的人
但诗歌中没有明确说明或暗示在恩美卡国王之前是否有文字,只是强调“国王把文字写在泥板上”,且“这样的事情从未遇见”。况且也有不合逻辑之处:国王恩美卡将自己创造的文字写在泥板上,让信使拿给阿拉塔王看,面对新创造的文字,阿拉塔王居然能看明白,这显然不合逻辑。因此只能说恩美卡国王创造楔形文字是传说。”
“从这个传说中,说明也就是四千多年的历史,最多往前推个几百年的历史,并且还有苏美尔王朝谱系有最大的问题,那就是王朝的叠加性的问题”!
许乐一看都不用自己说了,听着就成了,许乐在这其中不断的吸收着大家的思想,频频的点着头!
到了后来,秦教授和宗教授都参与了进来,秦教授听着大家的发言,让大家小声点,大家点点头,不过飞机上人不多,他们都自己调到了最后面,所以也没啥人,那些国外的空姐也不搭理他们,挺好!
“许乐,我听说你前段时间说代夏的词语有一个评论”?秦教授问道,许乐点点头,他随后画了两个文字,“这个是字是陶寺朱文的一个,这个是西字,我个人判断咱们的方向错了”!他直接说道,并没有丝毫的掩饰,“各位,你们想没想过,秦教授叫秦学礼,你会直接叫秦学礼吗?”他冲着大家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