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宫外不远处的地平线上,笔直地行进着一行队伍,人数不多,算上车夫也不过二十人左右。队伍中间靠前处有一辆马车,锦缎华盖,看上去颇为豪华。
正是送往驷国的质子的队伍,此刻尚未出江州城。
马车是给为质的皇子准备的,不过那安生不住的皇子说什么都不愿意乘,非要把随行的使臣按了进去。使臣略无奈地坐进去了会儿,一盏茶的功夫便挑了三四次轿帘,眼瞅着是坐不下去。皇子哈哈一笑,决定不再折磨他,叫来一匹骏马,两人在夕阳下并肩而行。
李泓心情不错,坐在马背上挥小马鞭,把他那匹马赶到离徐奕那匹近一点,偏偏他的马脾气犟的很,走两步就又偏回来,矜持地跟旁边保持距离,这一人一马算是杠上了,玩得不亦乐乎。
这人不像是去当质子的,倒像是去秋游。
徐奕在一旁和煦地笑,本不想训导那无法无天的小混蛋,谁知他看到徐奕笑,竟觉得给他脸了,大有一副“你看我御马技术如何”的得意样,就差原地开个屏了。
两人竟真像是出游,谁也没理会暗处跟着的暗影。
暗影自然是李慎安排的,李慎最终当上了熙王,倒不是说他比李泓技高一筹,只是内有旧贵逼迫,外有诸侯国围困,徐奕不得不替李泓选了一条迂回的路。不为别的,为了熙国,为了先王李储的托孤,也为了徐修给他选择的路。
“有人为一国活。”他一直记得。
就这样万般无奈下,李泓放弃了王位,或者说李慎运气好,也兴许是李泓运气差。不过这皇子倒没有太悲观,在一切尘埃落定后,就兴致颇高的跟徐奕上了为质的路,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有了子奕就是最大的幸运——拍马屁的功夫简直炉火纯青。
然而就在满宫都以为李慎会是驷国的傀儡时,这位年轻新王倒是做了让列国震惊的事,几纸合约便退了围困边境的各国。
第一条便是送梁贵妃归母国,与梁国重修旧好。单是这条,就足够看出李慎其实是有些谋略的,梁贵妃本就是梁国人,李储病逝,李泓为质,身为太妃的她在熙国也是无依无靠。这一送还,不仅卖给梁国一个人情,缓和梁国的关系,还能让李泓毫无后顾之忧的去驷国。
要知道,李泓本有一半梁国人的血脉,是梁国可以借机把手伸进熙国的媒介,而李慎却把他送去驷国为质,断了梁国的某些念想;但李慎够聪明,知道让人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道理,先打一棒子,再给个甜枣,让人想发火都找不到借口。
也等于告诉李泓,你看吧,我把你母妃的后半生都安置好了,安心在驷国待着,不要再想着回来了。
第二条便是把四皇子李惟送去歆国为质,李泓得知后冷笑了一下,说李慎若是个地主,也是个克扣工钱的扒皮,拿四皇子当人情送人,连封地封号都省了。
第三条是有关李泓的,入驷为质,同时送上殷林五百里。只是李慎和驷国那边都不知道的是,徐奕和景瑜早就打成了某种默契。
李慎拿皇子皇妃们换取了国家安宁,转手又料理了助他上位的旧贵,祸根是徐修早就埋下的,李慎以旧贵毁坏先王遗体为由,问斩了连同自己母族在内的十多家亲贵,继续沿用已故国相的新政,手段不可谓不凌厉。
熙国纷纷扰扰的局面算是落了帷幕,水下的暗涌再激荡,传到水面上也就剩一点泛起的水花。成王败寇,列国只会称赞这位新王好手段,永远不会得知病床前托孤的先王,以身殉国的老国相,无奈为质的皇子,和被迫交易的忠臣。
没关系,秋色正好,来日方长。
出了江州城,质子车队一路向西,繁华的景象渐渐少了,沿途没了支起的小摊,只能偶然间遇见几个挑着扁担的货郎,边走边数着卖货的顺口溜。再往西走,连货郎都看不见了,周遭越发荒凉起来。
繁荣的永远是王城,刚经历过战事的边陲与王城永远是两幅景象,有的只是烧焦的枝丫,和大批的流民。
李泓收敛了些恣意的神态,面上虽仍维持着不动声色,触目惊心的微小反应却从目光中漏了出来,一丝不少地落在徐奕眼中。
国与国的战争,是纵横家的斗智斗勇,是将士建功立业的机会,是君王们的争锋较量,而深受其害的,却永远是百姓。让深宫中长大的皇子亲眼目睹这些,将来才会成长为仁君,这比他在书简上学来的重要的多。
因此,徐奕只是默默看着他,并不多言。
而这触目惊心的场景,远远跟在车队后面的暗影们却视而不见,他们眼中只有猎物,箭尖对准的是皇子的华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