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楚军大营。
在将各部军马派出后,刘邦命令中军收拾行囊,随曹参军一起,开赴荥阳前线。
每临大战亲临军前,这是刘邦一直以来一贯的做法。
这一做法看似无常,其实是刘邦简单实用的治军之道。
出身市井的刘邦,后世很多人认为其只不过是个混混。其实在他年轻时,也曾有报国致仕的理想。
青年时期的刘邦,表面上不屑于稼穑,游手好闲,到处游荡,但根本上是其胸中的抱负,得不到合理的伸张,出人头地的理想无处施展的缘故。
就比如,刘邦崇尚前辈信陵君,对魏无忌的合纵抗秦、治世理论、统军之术和狭义之举,无不极力推崇,幻想有朝一日,能像偶像那样封侯拜将,统领大军纵横天下。
但理想是一回事,现实却很打脸。
刘邦眼见比自己仅大三岁的始皇帝,扫六合,归一统,只恨自己生错了年代,投错了娘胎。
面对既非王侯将相世家,也没有任何纵横捭阖基础的现实,眼见得奔四十了,他只能在巨人的阴影下,收起不切实际的野心,为生存谋了一个糊口的亭长之职。
可谁知,始皇帝一死,转眼间天下大乱。原本躺平的刘老三,机缘巧合,竟被推到了诸侯争霸的舞台前。
随着大泽乡的风云骤起,他那原本沉寂的野心,开始激荡起来。
从沛县到薛城,从砀郡到彭城,借助一时纷乱的局势,一年多的时间,摇身一变,亭长变成了砀郡长,白身升级成了武安侯。
就连做梦也不敢想的、高不可及的王位,随着楚怀王的那句“先入咸阳者王之”,也在刘邦的眼前,渐渐变得清晰起来。
自离开彭城,一路向西,虽说遇到些小坎坷,但刘邦的自信心是日益爆棚。
支撑刘邦信心的,一方面是天下纷乱的局势,更主要是他日益壮大的队伍。
在刘邦的字典里,要想称王,手里必须有军队,想要在诸侯中有所作为,就必须牢牢掌握军权。
对此,刘邦显然从陈胜身上吸取了足够多的教训。
起义之初,陈胜吴广之所以在一个月的时间里,连下五县,势如破竹,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两人俱在军中,亲自带领军队,攻城拔寨。
这一时期,是义军上下最团结,最有战斗力的阶段。所过郡县,无不风卷残云,所向披靡。
但自攻下陈县后,陈胜急于将富贵兑现,草率的称王,向天下人证明了自己的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从此,陈胜就在陈县安心做起了他的张楚王,将军队的指挥权,假手他人。
于是,有了手下武臣、韩广等将拉起队伍,学着陈胜的样子,自立为王。
而陈胜的搭档吴广,也因对军队控制不力,导致部下田臧不听号令,矫诏杀了吴广自领其军,最终被秦军所破。
陈胜本人则更惨。
由于手里没有了嫡系军队,在败退到城父时,因对自己的车夫庄贾大声呵斥,遂被后者所害。
一代首义领袖,竟然死在区区车夫手中。
不论陈胜失败的原因有多少,但不亲掌兵权,失去对军队的控制,绝对可以名列败因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