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募了五百多兵勇,仅靠唐村现有的土地与出息,将养起来压力不小。潘阳已在年前便与唐村族老们规划好,打算招募一些流民在村外十几里处的三岔口展开垦荒屯田。
那里原本是上次击溃叛军的地方,出了略显狭窄古河道,地势变得大致平坦且宽阔,也不缺水源,是极好的屯田之所。
村中除了留守警卫人员外,军营也将驻扎在屯田之地,既可以屯田养兵,又可以做为唐村的第一道屏障,还可虎视南乡、冠军诸县,正是进退有据。
此地属于南乡所辖却无私主,唐村只需多招些流民,此处荒地日后便可大力开垦,也为将来继续扩大兵卒来源做好预备。
如今乱世,到处都有流民,如若有粮食肯招募,时间略久,不愁没人前来。
趁着大面积的春播还没有开始,潘阳安排几个学子,带领招揽的一众流民前去屯田之地,按照图纸挖地窝子,搭建临时住所。
先不论家庭,只按照男女性别建设分开居住的地窝子,日后再慢慢完善。虽是无奈之举,却也是当前解决住所最快最有效的办法。
有现成的图纸以及建筑方法,再有村中泥瓦匠唐鳅儿、唐蛤蟆等人带领一帮徒弟的协助,几天之后,第一批地窝子已经盖好了,唐村后山的竹木,也被砍伐了不少。
暂时留在在村中的流民逐渐离开了借住的民居,分批住进地窝子。村老们给这个原本叫做三叉路口的地方,起名叫做新唐村。
新唐村的地窝子,严格来说只能叫半地窝子,前墙有四分之一的砖砌墙体露出地面,前高后低形成单面坡排水。这样的建筑潘阳规划修建了十座,但只有六座居住了人,暂时无人居住的地窝子也不允许随便入住,其后自有用处。
每一座住人的地窝子里面,均搭建着离地二尺的通长大床榻,能集中居住三十余人。地窝子全都开挖建筑在地势较高的向阳坡地上,因此内部相对干燥。四周均设置有排水沟,毕竟南方多雨,不设置好排水措施,一旦雨水倒灌,地窝子就无法居住了。
距离新唐村稍远处的淇水边,唐通常驻大营中主事,这是潘阳与唐村族老们议定的,他毕竟是唐村组长的儿子。新招募的兵勇份属私兵的性质,然而姓唐不姓潘,潘阳无意鸠占雀巢。
唐驴儿与唐宝的带领着新招募的兵勇们,按照唐村兵舍的样式正在修建兵营。
大营中的整体区划布局,按照潘先生给的图纸排布正逐步成型。营中的校场,前后左中右各屯、以及辅助兵屯都安排的清楚。
营中通行的道路、兵舍间隔的距离,均有明确尺寸,包括各屯厨房与厕所建在何处,皆有详细的指定位置。
赵全、张达看过唐驴儿悄悄向二人炫耀大营布局图纸后,都禁不住猜测潘阳怕是精通兵法,否则怎么可能如此精通大营布置。
他们根本想不到,后世大中型工程现场的动态布置,比起静态的兵营布置,难度只怕也更大些。
潘先生不许村中的泥瓦匠们前去兵营中帮助修建,即是保密的需要,也是一种技能锻炼,士卒们必须会搭建自己的兵营,不论是永久居住的,或是日后征战中临时驻扎的。
匆匆忙忙的安排完流民入住,村中已经开始大规模的春耕农忙。由于年后大规模的招兵,春耕时田间的劳动力有些紧张,族长与潘先生商议后,允许部分兵勇们回家帮助农忙,各个作坊也放归了部分临时工参加农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