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过年只有半个月了。这半个月,任峰打算让赵韪等人带他好好的在成都附近走一走,看看成都附近各郡的发展情况。
益州虽然有十二个郡国,但任峰来到益州后,去过的地方实际也就蜀郡、蜀郡蜀国、犍为郡、巴郡、广汉郡、汉中郡。
其他地方,任峰根本就没有过问。都是州牧府的属官在管理。这一点,赵韪倒是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实际上,益州的粮仓主要也就集中在蜀郡、犍为郡和广汉郡。特别是蜀郡,几乎占了整个益州一半以上的粮食收成。
这与成都平原“天府之国”的称号是分不开的。当然,“天府之国”的称号得益于一个叫做“湔(jiān)堋(péng)”的伟大工程。
成都平原西侧为地表水系进口,发育岷江、沱江两大水系。岷江和沱江进入平原后,呈扇状分流,在平原东侧龙泉山山麓收束,于金堂、苏码头、新津三处流出平原。平原内河流众多,平均每隔五里左右即有一条河流。
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在古代是一个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地方。《蜀道难》中“人或成鱼鳖”的感叹和惨状,就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这种状况是由岷江和成都平原“恶劣”的自然条件造成的。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名称叫“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周围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做“堋”,所以都江堰就叫“湔堋”。
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都江堰称“都安堰”。同时,又叫“金堤”,这是突出鱼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称。
唐代,都江堰改称为“楗尾堰”。因为当时用以筑堤的材料和办法,主要是“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笼装石,称为“楗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
都江堰的整体规划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
任峰要走的第一站,当然就是都江堰了。这个地方,是成都粮仓的保障。设置“都水椽”和“都水长”负责维护堰首工程。
此时正是枯水季节,便于检查整个工程的维护情况。
让任峰没想到的是,来到都江堰,他一眼就看到了监测和控制内江水量的三个石桩人像,分别立在三个非金非石的柱子上。
这三个柱子上面的纹路,任峰再熟悉不过了,那不正是“汉鼎”上面的纹路吗?三个柱子,正好是汉鼎的三足。
难道这个三足就是益州有龙气的原因?
当即,任峰不动声色,叫来都水长李烨,开始商讨如何整治都江堰。
为此,任峰调用了大批的水泥对整个工程进行改造和加固。并且推掉了三个石桩人像,改用石碑刻度来确定水位。
当然,任峰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取得那三根汉鼎之足。至于整治和加固,是因为他担心取走汉鼎三足后,会整个都江堰工程造成什么不好影响。
当天晚上,任峰就取走了汉鼎三足,丢进了自己的储物戒。至于整治和加固的后续事宜,就由都水长李烨来实施了。
下一站,任峰又去了一趟广汉郡,这里是自己的封地,肯定是要来看看的。
此时的广汉郡的太守依旧为张鲁。这里既然是任峰的封地,那么张鲁近似于是任峰的属臣,对任峰格外亲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