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的另一头沉默了许久,清了清嗓子,声音又恢复到以往的平静,“我们已经把dna样本交给了省公安厅检测中心,差不多在本周之内就会出结果。现在有一件可以肯定的事情,无名女尸的复原图像和犯罪嫌疑人孙成岩非常相似,现在我们更主要是需要看到dna的检测结果。”
李乐峰忍住笑意告诉崔立伟:“立伟,你和东升非常辛苦,我们都知道。再坚持一下,等着案件结了,就给你们放个大假!”
崔立伟并不领情,“李局长,这个承诺高大队已经做过了,东升都不会相信,您觉得我能相信吗?”
李乐峰难得吃瘪,众人低头偷笑。
他轻咳了一声,“我应该比高梁靠谱些。好了,我们继续开会,先不跟你说了……”
大家也收了笑容,生怕局长秋后算账。
高梁综合了众人的搜集的线索和信息,最后告诉大家:“现在的侦查方向依然是死者的社会关系。大家不要以为现场发现了孙成岩就已经抓获凶手破案了,这起案件背后还牵扯了许多问题,所以不能草率下结论。”
这时候,李永秋提出了一个想法:“按照崔队长对无名女尸的验尸结果来看,她是被一个力气较小的人,从正面扼颈;又被一个力气较大的人,在后脑击打;随后扼颈的人又把她扑倒在地,压折了她的锁骨……这情景到蛮符合孙成凤被孙成岩夫妻二人故意伤害或者杀害。”
高梁听到这里,没有否认李永秋的猜测,“你说的不无道理。但我们办案讲的就是证据,这件事咱们还得继续调查。孙成岩现在的状态十分不好,放在外面也是容易出事,拘留吧!”
其他人也是同意高梁的意见。孙成岩是现场唯一的犯罪嫌疑人,而且手持凶器;从现场采集的指纹来看,也没有其他人的指纹。所以将他先行拘留是合法的。
李德峰一拍手,“行了,咱们也不讨论了,节省点儿时间,继续捋着常亚芹社会关系这条线查下去。无论是本村村民、原来居住的村子以及和钢铁厂员工之间的矛盾,都要查得一清二楚。现在我们还要等dna的检测报告……对了,千万不要忘了有人跟进孙旺峰和他妻子的情况,毕竟这婆媳矛盾也很有可能成为作案的动机。”
会议结束后,每个人按照安排的工作,继续在案发现场周边进行走访。
可是一连三天,案情没有什么新的进展。
好在省公安厅得知了营口这起案件的情况,将dna检测工作进程推荐,在第三天便出了结果。
崔立伟和杨东升第一时间拿到了dna检测结果,风驰电掣地赶回了营口,立刻向高梁进行汇报。
高梁看哥俩风尘仆仆回来,把行李包一甩,扔在自己办公室的沙发上,二话不说就掏出了检测报告,准备拉开架子向高梁进行汇报。
高梁也着实有些不好意思,“二位大神不用着急,来来来,我给你们倒点茶水,我也算是尽些心意!”
崔立伟摆了摆手,“行了,我们之间不用弄这些虚头巴脑的!这件事我还真是急着跟你汇报。dna检测报告结果证实无名女尸就是孙友凤,她是孙成岩的女儿,几乎毫无悬念。说实在的,这件事也多亏了东升,他把无名女尸的骨相进行了复原,长得和孙成岩几乎一模一样;另一个令你跌破眼镜的检测结果,就是孙成凤并不是常亚芹的女儿!
高梁原本做作地弄了一些工夫茶,手法复杂地给崔立伟和杨东升斟上。可是听到崔立伟这么说,他一碗茶几乎倒扣过来。“什么?孙友凤不是常亚芹的女儿?”
杨东升赶忙跳起身来。高梁这点水全在自己的裤子上!百里迢迢赶回来,就被浇了一身的水!“你激动什么呀?事实就是如此,我们得相信科学!”
高梁冷静下来,“真是奇了怪了,我看书里有一句话——不知其父。现在看来,还有‘不知其母’的!”
“何止,这事情越来越复杂了!孙友凤既然不是常亚芹的女儿,却是却是孙成岩的女儿,她的生母是谁?常亚芹对这件事是否知情?孙友凤的身份会不会是这两起凶杀案的诱因?”崔立伟这一路上都在不停地思考关于这起案件的种种可能性,却不想拿到了dna报告,发现这案件又多了一种可能性!
高梁苦笑道:“虽然咱们也破过不少大案要案,但是仅仅几个人的社会关系竟能如此复杂,也实属罕见。咱们还得围绕这家人继续侦查下去,看来家庭矛盾造成这起凶杀案应该是主要原因。”
“也不尽然哦,话别说的太满!”李永秋也拿着一沓笔录晃晃当当地走进了高梁的办公室。
高梁有些抓狂,“我说各位大神,大家进我的办公室,能不能敲敲门?我这是办公室门,不是城门啊!”
李永秋对于高梁的哀求十分不屑,“你的办公室从来不关门,不让我们随意进出,实在有些霸道!”
“我一个人的办公室不让你们随意进出,反倒是我的霸道了?!”高梁被这不讲理的人气得半死,不过还是工作重要,“你来说说你刚才说的‘不一定’是什么原因?”
李永秋抖了抖手中的笔录,“这是派出所走访的询问笔录,还有我调查的一些情况。在案发当天,曾经出现在孙家的人总共有三拨。第一拨就是孙旺峰的夫妻俩,他们两个人进了院子以后,大概有一个小时左右才出来;第二个就是迟伟明,他不知道为什么竟然跑到了孙成岩的家里,没有停留过久,三五分钟也就离开了;第三拨就是孙成岩,回家以后很久没有声音,再开门,就是拿着菜刀警察叫板。”
“永秋,你太厉害了!”高梁听完,恨不得举起大拇指,“你是怎么知道这些事情的?”
李永秋诡异地笑了一声,“你们拐进胡同的时候,记不记得胡同的前几排都是青砖瓦房,只有最后一排是普通的红砖房?”
众人点了点头,“记得呀,这和询问笔录有什么关系?”
“青砖瓦房东属第三家的后窗户,正对着老孙家。他们家有一个常年卧床的老太太,就靠看老孙家的热闹事来改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