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嬛嬛自然十分赞同,徐宁是军方主要将领之一,与岳飞、韩世忠、王彦、吴麟、刘锜、折可求等主将关系都不错,又与李纲、赵鼎、李光等朝中重臣熟识,若他能以文入朝堂,肯定对弥合文武双方的矛盾都有莫大的帮助。
不过,大宋的科试不是那么容易过的。
不同于明代的八股取士,三级科考,严格来说,大宋只有两级考试,地方的发解试与礼部的省试,殿试不过是将省试通过的考生再分下等级,由皇帝厘定,科考分常科与特科,常科又以进士科最为世人所看重,网罗天下之英隽,义以观其通经,赋以观其博古,论以观其识,策以观其才。也就是说,科考需要以试诗赋考查应试者的文学才情与审美能力,以试经义考查他们对经典义理的理解与阐释,以试论考查他们的学识与见解,以试策考查解决时务的识见与才干。
与唐朝重诗赋不一样,大宋朝廷内部和士大夫们围绕以诗赋取士或兼采论、策,或先策论后诗赋的争论,旷日持久,屡有变化。庆历新政时期,范仲淹提出“精贡举”改革方案,进士先策论后诗赋,诸科在墨义之外,进士重策论,诸科重大义;神宗年间,重定贡举新制,罢去明经诸科,只留进士一科,进士殿试废诗、赋、论三题,改试时务策,省试废诗赋以经义、策、论取士。
这次省试本应由礼部尚书秦桧主持,但后改由赵鼎主持,题目自然赵鼎出。
省试资格走了些关系,动了些手脚,徐宁也没想过去找赵鼎漏漏题什么的,那样就太过下作了些。
当然,最主要的是,徐宁并不怕这个古代的高考,经义不过是文言文阅读理解罢了,论与策一样,就是写上篇议论文而已。
徐宁不敢看轻古人,却也不妄自菲薄。
离省试还有一个月,徐宁闭门谢客,连吃住都在书房,开始抱着经义典籍狂啃。
省试进士科分四场考校:第一场考“本经”,即士人在《诗》、《书》、《易》、《周礼》、《礼记》五经中选择一种专攻之。第二场考“兼经”《论语》、《孟子》及“大义十道,务通义理,不须用注疏”。此所谓“变虽义为大义”之改革。第三场考论一首。第四场试时务策五道。
第一、二场,徐宁没有信心与那些一二十年甚至是数十年寒窗苦读的士子们一较高下,只能力求不被拉下太多,而将希望放在了第三四场的论策之上。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朝出来似野人。
当然,天天来书房的元冰妍没什么感觉,但十来天才来一次的折月秀感受就深一些。
终于到了省试这一天,元冰妍早早唤醒了徐宁,亲自帮他更衣洗漱,梳头束巾。
徐宁只让元冰妍送到了府第大门外,这一连三天的吃喝拉撒都在贡院里,送也没什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