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过年,三月左右,江小姨就找到了一块绝佳的地皮。那家子有五个儿子,加上老两口,一共六块地,但地再多,没钱也就是干放着。
家里老大老二勉强娶着了媳妇,另外三个儿子都还排排站的打着光棍。前些日子刚说的一家有些眉目了,人家一听还一大家子挤在一起,就退缩了。
所以老两口就急着要卖了自己那块地,给儿子盖个房子,哪怕只是平房,也算有个窝了。至于他们,也这么大年纪了,到时候一家供几个月就完事了。
那块地约莫八十平,还带个小池塘,全是杂草淤泥,这些年成了个垃圾堆,填起来收拾一番也得花不少钱,但面积不小。
不过位置很好,就在方知记忆里要建的九中对面。她之所以记得这么清楚是因为那里现在是个啤酒厂,后来倒闭了。
方家卖饭五个月,除去各种人工费,成本,一共挣了六万二。每年小卖部加上果树挣的钱能攒下来的能有一千五已经是很不容易了。这些年挣得多了,但开销也大了不少。
再加上方家前些年存的一万块钱,还有老教授从零三年开始每年资助的五千块钱,现在一共有八万三千块钱。
这地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说定是七百块钱一平米,那池塘半卖半送,块一一百一平,量了量,有个二十平米的大小。
一共五万八千块钱,如果不谈后世的发展,这个价格说不上谁占了谁的便宜。
这个时候大家多多少少都听说了一些风声,不过是信不信的问题,因此这地的价格就这半年里都涨了不少。
买完地,家里就剩下两万五了,再加上地买了不盖空放着好像有点亏,盖房子又要一笔钱。
但如果没有额外的收入来源,方家又会陷入像以前那样捉襟见肘的日子
方妈妈又陷入了焦虑当中。
因此,这段日子方家的伙食又回到了解放前,方妈妈致力于减少一切不必要的开销。
开学前一周,方家一家子又去了江小姨家。
江小姨领着方知和陆周,完成方妈妈交给她的任务,给两人一人买两套秋装,再就是鞋子也要看着买两双。
小姨夫则带着方爸爸和方妈妈去了附近的车行,准备买一辆电动三轮。
方妈妈尝到了赚大钱的滋味后,不再满足于每月拿450的如死水般的日子。她采纳陆周说的,在学校附近开一家自选小店的建议。
不过现在学校还没建起来,所以方妈妈想的是先做回方家村的老本行,开小卖部。然后隔出一小半来,卖些早点。
三个月前,方爸方妈商量着,终于下定了决心,开始建房子了。
因为只是一个小平房,又没要求什么设计,尽可能的简单,所以一个月前就建好了,花了一万三。能这么便宜,还是占了方家大伯自己开厂卖这些材料的便宜。
房子按照他们的打算,前面做生意,后面隔出了三个小房间,用来住人。
早餐店还没开起来,因为方妈妈织鱼网的收入,才是一家子最长久最稳定的收入来源,他们不敢贸贸然就丢了这个“铁饭碗”,但方爸爸已经住在这里开小卖部半个月了。
早点店里放了四张以前卖饭剩下的折叠桌,小卖店则小一些,摆上一个柜台,里面摆满烟,再靠墙放两个货架,摆些饮料啤酒,还有日用品和小零嘴,满满当当。
现在方爸爸看着的小卖店生意比家里的生意好了不知多少倍,所以,方妈妈也打算等两个孩子开学后,搬到江潭来,开早点铺子了。
所以,如果不是杨老师的那个电话,方知比前世到江潭小学来上学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再一个,就是家里的生意毕竟还没有稳定下来。陆周也还在镇上上学,两人一起正好有个照应。
现在,小卖部每天的流水都有个几百,进货量也越来越大。为了进货,接送两个孩子方便,一家人终于下定决心要买辆电动三轮车。
一下,又花出去两千七百块钱。再给两个孩子一人置办两身行头,花去八百多。
方爸爸在江小姨夫的照应下,在江家后面的小路上来来回回骑上了半下午。
电动三轮车没有买太大的,刚好能坐上个四个人,方爸爸也勉强能推得动。再大了,如果不小心摔着了,怕方爸爸被车子压得爬不起来,而且小店也用不着那么大的。
到了开学的日子,方爸爸把江潭的店关了两天,特意送两个孩子去报名。
车厢里放着两床棉被,一床盖一床垫,都是自家拿棉花去店里看着人打的,睡进去又暖和又舒服。一个格纹的行李袋,说是方妈妈结婚时带来的,里面装着方知夏天的衣服还有几件外套。
还有一个白色的帆布包,是新买的。方知使劲揉了揉肉大橘猫,上了车,看见这个小又旧的老房子慢慢远去。
方妈妈跟两人都说了,放了假就往江潭去,这个老房子除了过年应该都不会再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