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太太刚刚抵达史密斯宅邸,一坐下,仆人还没有把茶送上来,就迫不及待的问史密斯太太:“你收到了吗?那封信——”
她说得很暧昧,可是史密斯太太立即意会:“你也收到了?”
格林太太点点头,并且从手袋里摸出一封信。
史密斯太太看见这熟悉的信封,肯定她们是在说同一件事之后才道:“以我所知,维戈太太和贝克太太都收到了邀请函。”
格林太太一愣:“我知道理查德太太也是,今早我跟她通过电话。”
史密斯太太哼了哼:“看来上流社会的女士们都被邀请了,这位希莱尔先生胆子真大。”
可不是么?你一个连脸都没有露过的人敢向她们家里发邀请函,是不是太过高看自己了?上流社会是个很封闭的圈子,只会互相出席大家的活动,别人想走进来,很难;要他们走出去,更加难。
如果你希莱尔在时装界的地位跟富兰克差不多,倒是有资格邀请她们。
格林太太意味深长的说:“这不正好说明希莱尔先生对这次的发布会信心十足么?”
史密斯太太听她这雀跃的语气,眼睛一瞇:“格林太太,你该不会想去这场时装发布会吧?明明你上次明明说不感兴趣的呢。”
“呵呵,怎么会呢?史密斯太太才是,你之前不是说希莱尔先生的衣服毫无美感可言的吗?我想你应该不会自己偷偷出席吧?”
“你在说什么呢?我只是有点好奇而已,希莱尔先生如此自大狂妄,邀请了那么多的名人,要是到头来只是雷声大雨点小,让人失望的话,他的事业就到此为止了。”
这句的原话其实是富兰克说的。
虽然已经回到纽约好一段时间,这件事还是经由史密斯太太传到了他的耳朵里。
富兰克作为一名资深设计师,但他其实没怎么办过时装发布会,那是欧洲设计师的习惯,不过倒是曾经被欧洲的沙龙邀请参加时尚游行。
所以他听见这消息的第一个反应是——这人未免太过自视过高了吧?!
时装发布会可不是闹着玩的,就算你设计过两件不错的衣服,并不代表你就有了办发布会的资本!发布会除了是展示新品的一项活动以外,更加是借此以维系设计师和买家之间的关系,如果她们真的是希莱尔的忠实买家就算了,问题就是她们都不是呢,那肯定会用更挑剔的眼光去看待他的新品。
——既然你都敢邀请我了,结果就这?类似是这种心理。
在他看来,前两次的侥幸成功让希莱尔的自信心膨胀到一个可笑的地步,竟然敢邀请这么多的上流人士,万一这次翻车了,他会彻底的沦为一个笑话!
当然,他是乐见其成的,而且会不会有人去还不知道呢。
格林太太这次挺同意史密斯太太的看法。
她对这场发布会自然是期待的,可是又怕期望过高失望会越大,心情非常矛盾。
——虽然嘴巴上说不会出席,可是也不能阻止她在那天“恰好”路过郁金香俱乐部,又“恰好”有点兴趣所以进去参观吧?!
……
另一边,《路易斯维尔》的记者加里布也跟自己的编辑说起这件事。
“时装发布会?”编辑看着他,“你认为这场活动有新闻价值?”
“是的。”加里布点头,“我已经确认过了,许多上流社会的女士都收到了邀请函,这件事正在她们的圈子里传得沸沸扬扬——所以是的,我认为有新闻价值。”
“可是也不能保证她们都会出席吧?这希莱尔又不是什么大人物。”编辑显然没什么信心,“而且邀请记者这种做法不是不太妥当吗?”
时装发布会一般是不会邀请记者的,他们不太适合出现在社交性质的聚会上面,黛西·费尔的舞会及伍德女士的晚会是两个例外,因为他们要搞慈善,搞慈善的目的就是要被别人看见,所以邀请了记者,不然他们是进不去上流社会的社交场所的。
想想看,像舞会这种场合理应是放松玩乐,你一个记者呆在旁边他们玩都玩得不尽兴吧?说不定会被拍下自己不恰当的行为,然后被大造文章——这些报纸佬为了销量什么都能写出来。
加里布沉吟片刻,还是说出真正的想法:“我倒是认为他很有野心。”
时装发布会其实就是一个小型的派对,那么曝光率是相当有限的,新品只能被出席的买家看见,小众的活动注定不会引起多少回响,有也只限于在路易斯维尔。
除非他是很有名的设计师,就像保罗·波列,做什么都会引人注目。
他邀请记者的意义无疑是希望借此为自己进行宣传,这也在另一方面反映出他对这次发布会的信心——要是他搞垮了,最多被上流社会在圈内取笑取笑,但要是相关的报道流出了,全城甚至是周边城市都会一起看他的笑话。
加里布对这个人越来越好奇了,美国的设计师大多都只满足于自己的圈子里,为当地的贵妇名媛定制礼服便足够他们好好的生活上一辈子,也不是没有人想挤进法国的时尚圈,但是谈何容易?那边的设计师看不起他们,就连在国内声誉那么高的富兰克去到那边都要看别人脸色。
路易斯维尔不缺有钱人,就说伍德女士好了,要是有几个这样的长期客户,希莱尔至少是衣食无忧的,但他偏偏要冒着风险办时装发布会,显然他的野心不限于此——他不甘心只当一名地方的设计师。
编辑看他这副不加思索的样子,最终还是妥协了:“既然如此,那就去吧。”
……
向老夫人摊牌后,伊莎贝拉光明正大的在工作室留夜不回去,以节省来回的时间。
在布料送达之前,她和布兰登太太合力把所有礼服的版型都做好了,只要东西一到就可以马上开工。
不得不说布兰登太太是真的有天分,她已经能够在没有伊莎贝拉的帮助下独自为一件礼服打版,进步速度之快让人咋舌,按照这样的速度,在发布会之前完成七套礼服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说不定还有多余的时间多做一套。
面料商的代理人说东西会在明天上午送达,伊莎贝拉看今天没什么事情,决定回去一趟——她已经有三天没回家了。
回到家还没有进门,玛丽说她有一封信,尼克寄来的,伊莎贝拉即场拆开。
尼克以简洁的文字告诉伊莎贝拉军营的生活是怎么的,还说他很可能会被送上前线。
伊莎贝拉目光一顿,心里隐隐有几分担忧。
到了战争后期,英法的两边的军队都无可避免地出现了疲态,那么作为新生军的美国自然成了主力部队。
希望别出什么事情。
她看见玛丽推着一辆自行车,一副要出门的样子,收起信问道:“你要出去吗?”
“嗯,要去市中心买些日用品,家里的快用完了。”
布朗特家的司机已经被辞退了,汽车倒是还在寻找适合的买家,所以玛丽每次去市中心都要骑车。
“这样要骑上大半个小时吧?”伊莎贝拉走向那辆许久没有开过的福特,“我开车载你去。”
玛丽:“?!”
伊莎贝拉打开车门,敏捷的跳上去,坐到驾驶位,看她犹豫不决,又拍拍副驾位:“上来就是了。”
上车后,玛丽紧张得要命,身体绷得一紧一紧的,伊莎贝拉见状,无奈道:“放心,我不会让我们送命的。”
玛丽:“……”这样她更害怕了啊!
伊莎贝拉笑着发动了车子,玛丽死命抓住车门,生怕被摔出去,直到伊莎贝拉平稳地开了一段距离后才放松了身体。
在美国开车当然是要驾照的,而伊莎贝拉没有,不过汽车才面世不久,对相关法例的管制不是很严谨,何况罗彻斯特的路上都不见几个人,谁还管你有没有驾照呢。
“小姐真的会开车啊?”玛丽满脸惊奇。
“难道我骗你不成?”伊莎贝拉看着前方的道路,双手稳稳地操纵着方向盘,这副迎刃有余的样子让玛丽忍不住偷偷看她。
老夫人一直不允许伊莎贝拉开车,不然她就天天开去工作室了。
玛丽事无大小都会跟老夫人说,希望这事传到老夫人耳中后会消除她的疑虑,虽然在那之前可能会先把她臭骂一顿就是了。
她们先去了杂货店添置些日用品,再去蔬菜店买点新鲜的蔬菜,最后去鞋履店买清洁皮鞋的工具。
买的东西不多,但走着走着一上午就过去了。
伊莎贝拉忽然很想念二十一世纪的便利程度,只要去超市一趟,这些东西就能全都买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