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况是寒门出身,他是李泌的弟子,但是现在李泌也不在长安城,所以顾况从李泌家中搬了出来。
中了进士之后,顾况将妻子从老家接到了长安,又在王成伟的帮助下在长安租了一个房子。
韦应物出身于京畿韦氏,虽然只是旁支,但是毕竟是大家族出身。
韦应物在长安有宅子,中了进士之后更是得到了族中的支持,日子倒是日渐的宽裕了起来。
今年从正旦之后,朝廷都只发了半俸,韦应物知道老友的情况,所以不时的带一些鱼肉上门拜访,也是为了缓解顾况的窘迫生活。
顾况的妻子打开门,看到韦应物手中的鱼脸上有些欣喜,不过毕竟是顾况的妻子,她连忙向屋子里的顾况通传韦应物来了。
顾况放下手里的《资治通鉴》,连忙出门迎接韦应物。
看到了韦应物手里的大鲤鱼,顾况忍不住说道:“义博兄,你总是这样我下次可不让你登门了。”
韦应物笑呵呵的将礼物交给顾况的妻子说道:“怎么,我上门拜访,逋翁兄还不欢迎?”
顾况笑了笑,两人是老朋友了,自然也不需要再客套,将韦应物迎接到了屋子里,韦应物这才发现顾况为了省钱连油灯都没点。
顾况叹息了一声说道:“长安居大不易,要不是状元公和义博兄照拂,我们一家在长安真的住不起了。”
顾况所在的这个院子靠近御史台,算是长安比较好的地产,要不是王成伟出面讲价,顾况根本不可能在这个地段租到这个价格的房子。
和顾况一样在御史台为官的很多穷御史,都要将房子租到长安的南面坊市,每天上衙都要走上一个时辰。
御史可是朝廷的清流华选,在所有官员中的待遇是最高的一批。
由此可见长安的生活水平是多么的高,这一次朝廷从正旦之后一直都只发一半的俸禄,不少基层官员都快要活不下去了。
顾况的情况还要好点,王成伟和韦应物不时的送一些东西过来,总算是还能在长安活下去。
但是那些寒门的官员就没这么轻松了,听说不少官员都开始找其他赚钱的路子了。
韦应物说道:“前几日《长安日报》来找逋翁兄约稿,逋翁兄为何要拒绝?”
《长安日报》是去年刚刚成立的报纸,主要刊登的都是一些朝廷发布的新闻。
虽然朝廷发生的大事都会张贴在衙门或者城门口,但是有长安日报搜集总结,也可以让长安百姓知道朝廷的新闻和政令。
除了这个版块之外,《长安日报》也有陇右日报那样的杂谈版块和娱乐版块。
如今很多御史台的同僚,都用笔名在《长安日报》上投稿,毕竟长安日报的稿费丰厚,一个月如果能刊登一两篇稿子,那就足以改善生活了。
以顾况的文采,在《长安日报》上刊登几个稿子轻而易举,之前日报的编辑还上门约稿,却被顾况拒绝了。
顾况叹息一声说道:“我身为朝廷御史,如今拿了《长安日报》的润笔费,日后还怎么秉公办事,这钱我顾况不能拿!”
顾况又说道:“等到朝廷的俸禄下来,我一定会偿还义博兄这些日子的恩情的。”
韦应物笑了笑没有答话,顾况文采和人品都是一等一的,就是太过于迂直了一些,不过也恰恰是他这份迂直,才让顾况成为一名好御史。
两人继续聊天,就又聊到了朝廷局势上。
韦应物说道:“朝廷难啊,听说前几日工部冻死了一名七品的司直,是因为炭价太贵没钱取暖,再这么下去怕是要闹出事情来了。”
顾况也叹息了一声,其实大部分的基层官吏也没什么油水可以贪,也都是拿着俸禄养家糊口的普通人。
长安衣食住行都要花钱,如今又是冬季要烧炭取暖,这更是一大笔开销,朝廷这么发半俸,很快官员真的撑不住了。
韦应物说道:“听说东宫提出来要开捐监。”
“捐监?”
韦应物消息灵通,他低声说道:“就是给朝廷捐钱,就能得到一个国子监的生额,这个消息已经在长安各大家族传开了。”
“什么!这不是卖官鬻爵吗!”一向正直的顾况拍案而起说道。
韦应物拉着他说道:“监生也不是官,国子监想要当官要通过上舍的考试才行,这也不算是卖官鬻爵,这不是朝廷也没办法了吗,这么下去也不是办法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