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思忖了一会儿,才道:“让亓辛远去门下省任主事吧。”
门下省主事,是一个从八品下的小官,不过门下省是中枢三省之一,纵使小官,亦位卑权重,新科进士入门下省为官,不是大材小用,而是皇帝的恩宠。
太子看重亓辛远的文章,不管是巧合,还是太子的暗示,皇帝都没法无视。
皇帝看在太子的份上,点了他这个头名,到了此时,也就懒得在选官上打压他了,现在亓辛远想留在长安,也不妨事,皇帝打算让他去门下省历练几年,等到太子加了冠,去地方上历练时,再将他一起放出去。
詹事府詹事之职,亓辛远不够格,但是在地方上为官,配合太子的历练,想来不是问题。
这点小事都做不好的话,亓家哪来的脸面,出现在太子面前。
皇帝暗暗想道。
“是。”张叙听懂了皇帝话里的意思,应了声是。
“去定远侯府宣旨,命定远侯世子杜衡即日入勤学殿上学,陪同太子读书。”皇帝又道。
既然太子肯乖乖听话,不再逃学,皇帝就不打算再拿捏他,愿意帮他办这事了,免得太子又要跑来和他歪缠这事。
“奴婢遵旨。”张叙恭声应道。
大燕朝的中枢三省,皆有辅佐皇帝施政之责,不过侧重点不同,简单来说,中书省和门下省,前者负责起草诏令,后者负责审查诏令,而尚书省则是执行诏令的机构。当然,三省还有另外一些职责,比如皇帝的起居记录,隶属于中书省,诸如此类,无须一一细说。
中书门下二省权势煊赫时,可以让皇帝的诏令出不了皇宫,皇帝大权在握时,也可以让二省不敢反驳他的任何命令,这种此消彼长之事,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此时,皇帝下了命令,自有人拟旨,有人审查,呈给皇帝过目,再派人去宣旨。
今日这两道诏令,一道去了吏部,一道去了定远侯府,都引发了不小的动静。
先说亓辛远这头,圣旨到了吏部,吏部尚书接到了这道诏令,就把此事转到了吏部司,这是吏部的头等大司,官员的选补流外皆是其负责。
吏部司收到这份诏令,也没觉得多奇怪,进士头名入门下省,固然是皇帝的恩宠,却不是稀罕事,身为头名,得不到皇帝的恩宠,才叫稀罕事。
亓辛远的任命,合该皇帝过问,皇帝不闻不问,有人才觉得奇怪,这也是亓辛远谋求京职不顺利的原因之一。现在皇帝的诏令终于下来了,大家颇有些果然如此之感,个个都很淡定。
吏部司将皇帝的诏令入了档,签发了任命的告身文书。文书制好后,自有跑腿的仆役,去通知亓辛远来领取文书。
亓辛远得了这个消息,马上到了吏部选院,领了告身文书等物。他在吏部办好了手续,明日就可以去门下省拜见侍中,走马上任了。
他到现在,依然住在务本坊的陇右进奏院里。
进奏院里人来人往,消息灵通,长安的消息,地方上的消息,全部都有,联络交通,也很方便,别说他这样的选人,家眷不在身边的官员,住在进奏院里的也不在少数。
长安居,大不易。
有些囊中羞涩的官员,住在进奏院里,可以省下一大笔开销。亓家倒是不缺这点开销,亓辛远最看重的就是进奏院消息灵通。
他带着随从们,回了进奏院,让人去置办酒席,他自己则坐在屋内,给河州写报喜信。
河州离长安,千里之遥。
太子迁出东宫的消息,传到河州时,快过年了。亓家听到这个消息,没了过年的心思,族里秘密商议了数次,苦于不知道长安到底是什么局势,商量不出个所以然,派了他入京。
他此次入京,参加春闱,谋求京职,不过是借口,并非真正目的,试探一下皇帝对亓家的态度是否有了改变,才是他此行的来意。若皇帝打压他无视他,表明皇帝怒气未消,亓家自然不敢出现在太子面前。
现在皇帝不但点了他为头名,还让他入了门下省,意味着皇帝的态度有了松动,不再排斥他们接近太子,有些事,亓家该早做打算了。
他写好了信,封了口,命人送出去。
这时候,随从们布置好了酒席,他让随从们去请人,上到进奏官,下到还未补到缺的选人,都让人请来。至于消息灵通的其他人士,他打算明日再请。
过了片刻,客人们就陆陆续续到了。
进奏官褚旸到得比较晚,不过他一进来,就拱手道喜:“恭喜阿远!”
显然,褚旸已经收到了他将入门下省的消息。
“多谢褚公!褚公的呵护,我铭记在心!”亓辛远回礼,“褚公,快上座,今日我们,不醉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