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任魏国公的徐辉祖又向朱元璋作了一揖,不卑不亢地缓缓说道:“臣以为太孙此议不妥。眼下,肃王在西北刚刚结束了几次大战,为我大明收复了不少疆土,可以说是有大功的。”
不想他的话还没有说完,却听见朱元璋开口打断他,道:“有功又怎么样?功是功,过是过,这是两码事,即便是咱的亲儿子也不能功过相抵,有功该赏,有过该罚,这是天经地义的。”
朱元璋这话是说给大堂之上所有的大臣们听的,自从胡惟庸案以来,他老朱杀的功臣还少吗?哪一个不是跟着他打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的,老朱都没有以此为借口宽恕他们。
若是今天以有过功劳为理由饶过了自己的儿子,那岂不是承认自己之前做错了,岂不是在打自己的脸吗?
所以,不等徐辉祖说完,老朱就开口表明了自己的立场,那就是功过不能相抵,不能打自己的脸,否则要是有人给胡惟庸蓝玉他们翻案怎么办?
徐辉祖听到老朱的话,稍稍愣了一下,不过他是绝顶聪明之人,一听就听出了老朱的意思,便不再在这个方向下功夫,转而换了一个方向,依旧是不急不缓地说道:“
皇上英明,功过自然不能相抵,但是此时是非常时期,西北诸藩刚刚平定,人心还不稳定,若是朝廷贸然派宗人府将肃王缉拿归案,那势必会引起西北之地的震动。
那些刚刚归附的番邦说不定就会生出异心,进而阴谋作乱,如此一来,我大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打下来的土地就会出现动荡,于国家,于百姓都不是好事儿。”
此言一出,那些支持肃王的大臣勋贵们不由得眼前一亮,这个徐辉祖的脑子就是好使,不愧是徐达的儿子,找的这个理由可以说很有说服力。
不错,现在肃王刚刚把西北打下来,你就派宗人府把人家给抓起来,那让在西北奋战的将士们怎么想?让那些刚刚归附的番邦们怎么想。
自古以来,人心叵测,只要是个人就有称王称霸的野心,那些刚刚归附的番邦肯定也不全都是真心归附,也有不少人是被肃王的威力给压服的,一旦他们看到肃王被朝廷捉拿回京,没人能镇的住他们了,肯定就会按耐不住自己的野心,会搞出什么事情来还真的很难说。
见自己这边也有了说辞,那些想要保住朱桂的勋贵们便纷纷开始活动了,首先站出来的是武定侯郭英。
他的女儿许配给了朱桂的同母弟弟朱橞,所以他也算是朱桂的长辈,这个时候也该站出来说几句话,便向朱元璋作了一揖,道:“启禀万岁。臣以为魏国公说的有道理。西北乃是蛮夷之地,不慕中原教化已经数百年矣。
自古以来,夷狄入中华则中华之,中华入夷狄则夷狄之。西北之地长期以来处在夷狄的统治之下,早就对我中原王朝没有了认同之心。
现在,肃王刚刚以武力平定了西北诸藩,想必他们当中还有不服气和不甘心的人,只慑于肃王的威名不敢造次。
若是朝廷贸然将肃王缉拿回京,那势必会引起肃藩的军心不稳,那些心怀不轨之徒也必然会蠢蠢欲动,导致西北边疆的不稳。还望陛下三思。”
此时,开国公常升也坐不住了,他本来是常遇春的次子,按照道理说开国公的职位是轮不着他的,但是由于常茂犯了事儿,不得不假死脱身,所以这空出来的开国公的爵位自然就落到了他的头上。
这还真是人在家中坐,爵位天上来。
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
常升和常茂的关系还是比较好的,他也知道朱桂帮了他们常家很多,为了保住常茂,连欺君的罪名都扛了,而且根据诗剑传回来的消息,常茂在西北过的很不错,又开始领兵作战,建功立业了。
只要是长良心的人都看的出来,朱桂对常家真的很够意思,不够意思了。
而现在,朱桂落了难,他要是不站出来说两句,那还是个人吗?良心上还能过得去吗?
于是,常升也站出班来,向朱元璋作了一揖,接着郭英的话说道:“启奏陛下,臣附议。自陛下率领群雄起义,提三尺剑扫平四海,我大明已经混一海宇,其盛世不下当年强汉盛唐。
只不过,与汉唐比起来,我大明仍有不足之处,那就是至今未有控制西域。
而肃王就藩以来,一直在经营西域,替皇上完成没有完成的事业,如今刚刚取得了一些成就。朝廷便把他抓回来问罪,岂不是前功尽弃?
还请皇上为了我大明能够真正的超过汉唐,为了西北边疆的将士和百姓,三思啊。”
“请皇上三思。”此时,一开始站出来的魏国公徐辉祖和武定侯郭英也一齐向朱元璋作了一揖,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