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说凡事多有两面性,看似合情合理的事情,其实并不合理,考功司是吏部直接负责京察的部门,主要负责京察的具体工作,科道主要负责京察前一系列准备工作,及京察后的拾遗工作,对官员的考察结果最终“以听上裁”,由皇帝决定被察官员的去留。
南京官员的考察“俱该南京吏部、都察院会同考察,径自具题”,南京京官的考察不由北京部、院职掌,全权由南京部、院负责。
这里需要对内阁进行特别说明。从制度规定来看,阁臣并没有考察官员的职权,但在皇帝有意无意的特许之下,阁臣常常干预京察的过程和结果。
京察制度看似公平,实质有许多可以操作的空间,其一,在京察之前,阁臣认为主察官员对自身不利时,可私下题请他官主持京察。
其二,阁臣票拟四品以上京官的自陈疏,如首辅沈一贯曾言:“今日蒙发各官自陈本,令臣票拟。”其三,阁臣对考察结果不满时,可通过密揭的形式向皇帝暗进谗言,一定程度上可改变对官员的考察结果。其四,京察拾遗时,阁臣可利用自身权威,暗示科道官对与自身利益不同的官员进行弹劾。
可以说阁臣利用京察打击异己的行为,严重违背了京察的公平,破坏了京察制度澄清吏治的初衷。当初朱元璋取消了宰相制,内阁制度的设立使得明朝无有善治,京察中斗争不已,其中不乏阁臣从中作梗。反过来看章子俊这一次的闰察,也不算是什么严重错误了,又不是章子俊提出来要大计考核,内阁才是最后拍板的黑手。
这一次的大计,前前后后降斥官员达三千多人,杂职二千多人,不入流的衙役官员五千多人,《明史·职官志》如是记载:“凡文官之品九,品有正、从,为级一十八,不及九品曰未入流。”
未入流的官员是指十八级之外的官员,未入流的数量十分可观,京师各衙门以及外省府、州、县三级机构中,就设有很多未入流的职务。比如翰林院孔目、各部院的库使、地方的盐茶大使,厅州库大使,州县税课司大使,驿丞,闸官,府州县的一些僧道官,县典史,各州学正等等。不管是在哪一级单位,未入流者虽然没有品级,但其岗位都是有明文规定的,也就是说,不能将未入流看作是“非职官”,而且也并非没有品级。在地方官中,未入流与从九品官之间的差别并不大,也都有各自分管的事务,更没有隶属关系,这就像现在的科员与实习科员一样。
主持这种事非常容易得罪人,虽然只是底下报上来,章子俊只是批示一下,不管是好还是坏,全要算在章子俊的头上,直到王恕致仕,章子俊火急火燎回京复命交差,赶在王恕致仕前一天总算把手续办完,此时在王恕府邸大门外,车马轿顶已经排了三里长,这些全是京城内大小不等的官员,说是来给尚书大人送行,其实是想利用最后的时光,让王恕办点私事,内中不乏有四品五品高官以及王恕的众多门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