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w443sx
何文渊跟阁臣王一宁,都是在景泰帝易储废后这个特殊时期,为了掌控朝中的话语权特别擢升的官员,但是他们两个人之间还是存在着本质上的不同。
王一宁是靠着太监援引入阁,天然在文官集团中带有着政治不正确,一旦没有了权阉的靠山,就会沦为被众人鄙夷的对象。
还好王一宁是入阁了,沉忆辰身为内阁首辅只看能力,不看出身。要是他担任六部尚书这类官员的话,估计连自己部属都指挥不动,成为一个彻彻底底的傀儡上司。
何文渊却截然相反,他是科道言官出身,早年间考察吏治打响过赫赫威名,属于文官集团的中坚力量。只不过正统六年因跟刘球一起反对麓川战役,得罪了权阉王振跟勋戚集团,这才被迫致仕还乡。
但得罪权阉这桩事迹,仕途上是损失很大,却在清流中赢得了极大的声望。这也就是为什么,他被景泰帝起用回朝,直接就能担任吏部尚书这种“天官”职位,还加衔跟沉忆辰同档的“太子太保”。
本来按照这个趋势走下去,等到礼部尚书胡濙告老还乡,那么文官集团领袖基本上就是何文渊上位。
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谁能料到景泰帝朱祁玉短命还绝嗣,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帝面前何文渊没有任何优势,加上回乡这么多年除了声望外,事实上在朝中没有打造出什么根基。
毕竟明朝的科举制度注定了,只有担任过会试总裁得到“座师”身份的官员,才有资格聚集门生故吏成为朝中一方大老。
何文渊除了面子威望上过得去,这两年一直没有什么实权,现如今文官集团中激进少壮派官员的倒戈,让他终于看到了一丝成为百官之首的机会。
胡濙要是没有雄心壮志压制权臣,还大明一个朗朗乾坤,那还不如退位让贤,自己来统率文官集团恢复朝堂规矩!
何文渊的这句讽刺,让胡濙的脸色变得很难看,他知道对象有备而来是准备挑事,只是没想到会如此不给面子。
“只要利国利民,惺惺相惜有何不可?”
如此蹬鼻子上脸,胡濙有些动怒的强硬回了一句。
“何事都不知道,如何判断利国利民?”
“全凭己心!”
没法解释,那就干脆不解释,胡濙身为七朝元老,三朝托孤重臣,论身份、地位、资历皆在何文渊之上。
想要做点什么事情,与何人交好,难道还需要通过你审批吗?
何文渊当年担任监察御史的时候,就曾赢得过一个“铁面御史”的称号,加之敢于硬顶王振,从侧面也能看出来此人性格比较强硬。
一般人见到胡濙隐约动怒,估计质问都会点到而止,特别到了阁部重臣的级别,双方低头不见抬头见的,何必把场面弄的特别难看。
但何文渊却不打算给面子,依旧强硬怼道:“今日沉忆辰颁布考成法,令内阁凌驾六部操控百官,明日就能更进一步大肆排除异己,行事独断专权。”
“朝堂前有王振祸国殃民,后有石亨逼宫造反,难道还要看到出现一个沉忆辰只手遮天吗?”
“大宗伯这句全凭己心,请恕本官无法赞同,朝堂不能任由沉宫保肆意妄为!”
话音落下,在场众官员中几乎有超过半数,当场就叫好连连称赞。何文渊简直就是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谁知道沉忆辰这般独权是为国为民,还是为了一己私利。
就算话说回来,今日沉忆辰可以秉持公心大义,那日后享受了权力巅峰带来的快感,又还能保持初心吗?
历史上前半生英明神武,后半生昏庸无道的人比比皆是,就连皇帝都不例外,胡濙拿什么保证沉忆辰不会成为下一个?
“何尚书煌煌之言,真是令人振聋发聩,不得不防啊!”
“大宗伯,吾等虽然不知道沉宫保到底与你谈了些什么,但不能把期望寄托于自律上面,朝堂运行之道在于平衡,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下官斗胆进言,沉忆辰绝非良善之辈,他突然颁布考成法后续定然有大手笔。今日要是不极力反对,来日再无对抗余力。”
“本官附议大冢宰之言,家国大事不能秉持个人私交,还请大宗伯向陛下仗义执言!”
你一言我一语的反对声音不绝于耳,这种场面已经彻底超出了胡濙的掌控,他想过自己放任沉忆辰施政,肯定会遭受到一定的非议。
但是胡濙没有预料到,反对会如此激烈,以至于自己仿佛众叛亲离。
说实话,这就是地位跟眼界的差别,带来的不同立场思考方式。胡濙洪武八年生人,到明良二年已经年近八旬,放在封建时代已经称得上是老寿星。
他的人生经历带来的沉淀,觉得能接受利益受损的事情,放在激进少壮派官员中属于绝对不能容忍。毕竟你胡濙已经位极人臣,再往上撑死不过是死后加封“三师”,皇帝再赐个“文”字开头的谥号。
我们这群中间阶层的官员,还眼睁睁的等待机会往上爬,沉忆辰考成法一颁布,势必资源会向沉党官员倾斜,等同于升迁无望。
说穿了这么激烈的反对“逼宫”,说为家国天下都是虚的,嘴上都是主义,心中实则都是生意。
胡濙再如何解释,都不可能说服今日这群传统文官,当他不能代表自己所属集团的利益,那么就得换一个人上位!
其中道理胡濙自然是明白,可真正击溃他内心最后一道防线的,却是自己一手培养出来的接班人。只见面对群情激愤的场景,杨鸿泽站了出来说道:“恩师,不管沉宫保有着何种远大目标,以至于让您选择妥协配合。”
“但大明的走向不能寄托于个人身上,只有礼法并施才是治国长久之道,满朝文武必须站出来反对!”
杨鸿泽此刻脸上神情,肃穆中带着一缕痛苦,站出来反对胡濙的妥协退让,其实他内心里面思考挣扎了许久。毕竟一方是培养自己的恩师,另外一方却是寒窗苦读这么多年的理念。
身为一名传统的理学文人,杨鸿泽遵循的便是刻板的礼数法度,容不得各种改革变法。之前许多时候不涉及到理念之争,他可以凭借一腔公心大义配合沉忆辰稳定朝局。
但是现在沉忆辰的作为,让他感受到了权力愈发集中,加之恩师胡濙的暗示,几乎可以肯定对方在筹备着一项翻天覆地的计划。
变则生乱,杨鸿泽认为目前朝堂政治处于最好阶段,边疆稳定百姓得以休养生息。沉忆辰要是这么折腾下去,可以预见到内部将派系争斗攻讦不断,外部穷兵黩武混战不休。
传统士大夫的“王道”核心思想,在于统治者内备圣人之至德,施之于外,则为王者之政。很明显沉忆辰的做法,是走了一条截然相反的“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