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方面大概也通过大数据,或者各种天象预测之类的,推算出了未来气候的不稳定性,所以在五月初就开始了大动作,将粮油总署独立出来,开始由国家出面,全面接手全国的主粮产业。
并正式开始大规模的宏观调控。
主要操作在于三点。
一是调整全国种植结构,在极端天气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很多植物其实已经不适宜在原本的土地上生长了,包括种植收割时间,都会生出一定的变化。
如果不做出调整,依旧还按原来的时间播种的话,那就别想有啥收获了。
所以各地的具体种植规划,必须得按照现有的环境进行适当调整,比如说丁云他们这边原本一年是能够种两季主粮的,但现在极寒天气时间延长了,极热天气时间也延长了,这些情况都促使他们这已经没有办法再种两季主粮了。
只能抓紧时间在极寒和极热的间歇期种一季主粮,同时这一季粮食在后期还得充分补水抗旱,否则产量会降低。
同时为了保证全民口粮充足。
上面还要求丁云他们这边,在种完一季主粮之后,再种一季原本根本不会种植的耐寒土豆,没办法,秋冬的低温环境下,水稻和小麦都无法种植,可就这么抛荒几个月实在太浪费,也有可能导致国家粮食供应不足,所以自然得种点能在零下十几度下生长的抗寒土豆。
国家人口太多,消耗太大。
就不能让土地闲着。
如今进口粮食越来越难,必须得早做打算,口粮是绝对不能受限于人的。
二是对粮食产业链进行优化,对目前的所有食品行业进行计划调控生产。
这一点主要是为了避免浪费。
尽量确保所有用粮食生产出来的食物,最后都能卖出去,被人吃掉而不浪费,某些企业生产没有规划,卖的火的时候多生产,卖的差的时候还不知道。
最后导致生产出来的东西太多卖不完,这就是极大浪费,将这方面调控好的话,每年将能减少数亿吨粮食浪费。
至于第三点,那当然就是减少普通居民们的日常浪费,并推出粮票制度。
国内对于食品浪费程度虽然还远远比不上一些发达国家,但其实也是不容小觑的,每年浪费掉的食物,养活几个中等规模的落后国家,绝对不成问题。
以前粮食产量充足,呼吁呼吁光盘行动,减少浪费也就够了,可如今因为环境问题,产量不足,光靠口头呼吁显然已经不太够了,所以必须人为控制。
具体就是按居民户籍。
每月核定发放固定粮票。
所有主粮必须用粮票加钱购买,所有餐馆消费也必须要加上粮票,因为餐馆经营者购买粮食,同样需要用粮票。
不过粮票目前只限定于主粮,也就是面粉和大米的购买,其他杂粮,土豆红薯,玉米面荞麦粉之类的东西,暂时依旧不做限制,只是价格上涨了不少。
粮票的核发标准是,所有十二岁以上,六十岁以下的居民,都是每个月六十斤的标准,六十岁以上和十二岁以下的居民,每个月的粮食标准是四十斤。
这个标准其实已经很宽松了。
毕竟这年头能有几个人,一天能吃得下两斤米啊,这是两斤干米,不是两斤饭,就是能吃下两斤饭的都少,食堂打饭的员工大多数都是二两二两的打。
也就现在粮食缺口并不是很大,为了保障一些重体力劳动者不至于挨饿。
这才定了这个标准。
不过如果日后局面继续恶化,那可能相应标准还会再继续细分,比如说重体力劳动者一个标准,脑力劳动者又一个标准,又或者增加粮票的供应范围。
总之,这只是暂定标准,之后肯定还是会随着局面变化而改变,情况更恶劣就降低标准,情况变好就提升标准。
甚至于撤销粮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