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曾拥有过十个黄金太阳,当十个太阳纷纷失落的时候,就需要有个先知站出来,建立在人间的新秩序。吾们必须把光明播撒到任何一个阴暗角落,尤其是他们心底那个深渊。”——《光明教会的手册,扉页》
教皇的死因哪怕到了今天,依然是查不清头绪的隐秘事件。事件既复杂,又棘手。
复杂是在于事件本身的诡秘气息和牵动到的各方势力,棘手是在于教廷并不想大张旗鼓地再调查这件事,因为教皇的地位和教廷历来的隐秘作风。
这件事虽然已经过去整整三年时光,可三年时间,并不意味着整个事件就变得越来越清晰。正好相反,整个事件就和血迹一般,在时间冲刷下显得越来越淡,淡到几乎所有人都不再提起它。
当初,教会的神圣骑士团,魔法教会的执戒长老会,帝国的执法者小队,还有斗者工会和骑士工会都动用了他们的势力,都想凭借各自实力地位查出教皇真正的诡异死因,可最后都没能如愿。
帝国几乎达成了一个共识:如果连它们这些非人的存在都不能查出什么,改变什么,那也许命运已经昭示着不用人们再去寻找什么真相了。
帝国官方也基本保持了民间这个态度:首先,只有“至上委员会”挑选出来的符合资格的人,教廷才会就当年的案件给出一点线索,也只有严格挑选出来的人或许还有些许办法可以一探神秘事件的脉络;其次,神秘事件会造成帝国不必要的动荡,尤其是对于教廷执法能力甚至是信仰的动摇,自然是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毕竟,对于普通民众而言,理智本就所剩无几,在绝望时更是容易使得他们陷入无尽的疯狂。
更为要命的是预言中的无夏之年,已经实实在在地发生了。
“无夏之年”显然就是指颇多灾难的今年,整个帝国的夏天都失去了光彩,颜色。
帝国北境外最大的火山在年初爆发了!巍峨雄壮的山峰间此起彼伏地喷发出滚滚浓烟和呛人热浪,这使得帝国整个夏天都笼罩在阴霾中,哪怕是走在帝都苏尔威亚城的街上都可以闻到刺鼻的硫磺味。
而更要命的是:不分白天黑夜看不见太阳,月亮和星星。自然就没有光明,雪上加霜的是帝国这几年又缺少蜂群,这一切都使得整个帝国的粮食产量进一步萎缩,有些城堡里还出现了恐怖的饥荒和人吃人事件。
北境外的蛮族在冬日里本来就对帝国虎视眈眈,相对北境外贫瘠的冻土而言,北境内对它们而言简直是沃野千里,它们时不时想抢上一波过个丰饶的冬天。眼下的北境要塞已经狼烟再起,甚至拱卫帝都的近卫师团都抽掉了相当人手协防北境。
黑盒预言,仿佛正在有条不紊地自我实现着。
“不过,幸好......”教宗看了看天,又看了看脚下的红毯,“这一年很快就要过去了,黑盒预言也不是总是灵验的,偶尔它也是会失灵的。”
“预言失误”他自己也不是没有经历过,只是一般来说教廷会强行证明预言的准确性就是了。这种时候,往往可以用来测试一下信徒们对于信仰的忠实程度。信徒们甚至会自发地攻击那些质疑的人,这本身是很吊诡的一幕。
教宗的说法也是不无道理,再过几天,就是帝国最重要的冬令节,过了冬令节就是新的一年开启。这也就意味着,预言要自我实现,只剩下最后几天时间了。
到现在,恐怕没太多人相信末日的预言了。
帝国里的众人纷纷猜测既然教皇可以“黑盒预言”未来,那他怎么会不能预言到他自己的死亡呢?眼下,大家哪怕过得苦一点,也没什么关系,因为大家都相信,在未来的某个时候,笼罩在大家头顶的阴霾总会散尽的。
“教皇的最后一个预言,显然是不准确的,或者可以说显然是没有被准确解读的。”至少在帝都里,这一说法被人们普遍接受。
世人都不会接受“厄运降临,而自己无能为力”这种无稽之谈。
世界无论再怎么变化,教宗闭上眼,深呼吸几个循环,他总是可以确定:燃烧的火焰,汹涌的水流,芬芳的大地,还有永不停息的风总会在。
风会吹散一切,那点暂时的阴霾不算什么。
教宗还见识过法师工会里几个厉害的法师长老,他们拥有风系的力量,有些挥舞一下法杖,就是一道风刃;有些结个手印,就是一道龙卷;有些地上画个法阵,就能让狂风卷起,暂时吹散头顶的一片云雨。
他见过太多有实力的强者可以短暂的改变一下命运。
但到今天为止,教宗还是不相信谁可以持续改变这一切,因为看似厉害的表象下,他们都只是暂时的存在。这使得教宗不相信有任何力量,可以在预言的最后几天内,实现突如其来的灭世。
帝国人心惶惶地担心了一年,但到目前为止,也没看出来任何状况可以一下让世界变成末日。
而在这种日子里,教廷的进账反而肉眼可见的节节高升。
赎罪券?
哼!那不算什么新奇的玩意!
真正让教廷每天轻松进账上万金币的,却是本来最不起眼的蜡烛!
光明是要燃烧的!
是要用钱燃烧的!
只是在蜡烛最不值钱的时候,大家都不可能注意到它的真正价值罢了。
但只要人们一旦见识过了光明,就再也不敢畏缩在黑暗中。
眼下,除了教廷侍养的蜂群,野外几乎再难觅得蜜蜂的影踪。教宗就是把人们对于光明的预期拎得高高的,再重重地砸下去!最开始他给信徒发放了大量的免费蜡烛。
“只要两年的时间,除了赎罪券这种创意,我可以用最简单的办法让帝国认可教廷,认可教廷成为国教。到时候,帝国就和吃了灵浆果一样,对光明欲罢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