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眉头紧缩,刘备眉头紧锁。
好一会儿,关羽舒展眉头,“此必要严令全军,胆敢有每餐多盛稠粥者,当斩不饶!”
关羽霸气凛然的沉声说到。
李孟羲笑了,“这也正是我所想的。人,不可靠。唯法度,如铁如石,牢靠不移。”
这边,刘备也想好了解决分粥不公的对策。
刘备目光朝关羽李孟羲看来,悠悠说到,“某也有一策。可使做粥之伙夫,管制之什长伍长,最后打饭。”
刘备声音不大。
但,此话说出之后。
李孟羲猛然一个转头看去,他眼睛瞪大,惊讶。
之所以,李孟羲惊讶。
因为刘备提的这个解决方法,比关羽的方法,比他李孟羲想的方法,绝妙十倍!
关羽想的方法是什么?
关羽想的方法是,严令禁止有人故意多盛稠粥。
而李孟羲寻思半天,他想的办法,则是技术方面的。
在他想来,军中瓮大瓮小不同,伙夫们每餐加水多少,也全靠个人把握。
这样以来,有时粥多,分了一轮,还有剩的,而有时粥却做少了,不够分了。
分粥的技术难度就在这里。
而李孟羲想的解决办法是,统一度量衡,军中所有的煮粥陶瓮,做的一模一样大。
然后,瓮中划刻度,每次加水,都加到和刻度水平,加水每次定量。
然后,再做统一的杯子,每餐放粮,恰好一杯满。
这样,粥定量了,水定量了,那么,粥也能煮的恰好够。就跟电饭锅一样,按刻度加水,能精确的煮出定量的粥。
再然后,分粥的勺子也统一,恰好,每人两勺满,恰好分完十人饭,一瓮粥,恰好分的一点不剩。
但,当刘备说出了分粥策略之后。
李孟羲便突然想起,这个分粥的故事,以前看书的时候,看到过啊。
分粥,是一个分配问题,而不是技术问题。
社会学家们研究出的最优分粥策略——让做粥的人,最后盛粥。
李孟羲都没记起,刘备竟然想出了这个无数人论证过的,最佳的策略!
刘玄德竟有如此水平。
此策其水平,比关羽李孟羲两个人加起来还高了十倍。
“玄德公此分粥之策,妙极!”李孟羲叹道。
果然,能青史留名,无一泛泛之辈。
李孟羲想起来了。
好像,涉及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处理,刘玄德总能表现出超高的水平。
往前回忆,当初,给黄巾俘虏发遣散粮时,因为怕粮食不够,当时,李孟羲出的主意是,给,但不给够。
俘虏半月才能回家,那就故意只给三天粮。
这样,里子面子全就能赚到。
其一,愿意给俘虏粮,黄巾俘虏必然感恩戴德。
其二,三天粮,根本不够回家路途上的消耗。黄巾俘虏心有顾忌,知道区区一点粮,根本回不了家。
看似有选择,实则没有选择。
俘虏只有投留义军这一条路而已。
然后,粮食一点没费,还得了人心,还得了俘虏投靠,三全其美。
当时,李孟羲还对此策沾沾自喜。
刘玄德却指责说,“待人以虚,人必以虚待我!”断然,不肯用李孟羲诡诈之计。
现在,今日分粥法,又显出刘玄德的水平。
李孟羲颇为侧目。刘备此人,当真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