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在以前,一听有战事,李孟羲会感到害怕,生怕义军打了败仗,黄巾乱军冲过来把他和弟弟两个给砍了。
现在李孟羲听到有战事,心态很平和,甚至聊着聊着有些瞌睡。
“敌军是屯兵山上?”
“是屯兵山上。”
“敌军有多少。”
“不知。”
“即离敌军只有一两日路程,那便军合一处,哨骑收缩,缓缓而行,以免为敌所趁。”李孟羲沉思片刻说到。
此议刘备关羽两人都无异议。
敌轻已近,本该如此。
“敌军屯兵险要,我军该用何法攻山?”李孟羲问关羽。
关羽沉吟,“不管何法攻山,以下攻上,我军伤亡必大。”
关羽对战事并不乐观。
以下攻上,山上箭如雨发,箭支被重力加速,势大力沉,而山下往山上射箭,箭支动能会快速衰减,这一来一去,差距大了去了。
再说枪兵结阵从山坡往下冲,人顺着山坡越跑越快,势不可挡。
而山下的人往上爬,稍微绊一下就有可能一个失足朝山下滚去,同样,山上的敌军冲下来,用盾牌稍微撞一下,就能把攻山的人撞的滚下山去。
佯攻的劣势比攻城的劣势还大,攻城多少还有攻城器械可用呢,攻山啥器械都没用。
李孟羲在脑海中模拟了一下攻山战,颇觉棘手。
这一仗难打了,就算打赢,伤亡也不低。
文安县攻城一战,最精锐的老乡勇死伤百余人,其中伤员一多半,当场死的只有不到三十来人。
现在,重伤员早死完了,轻伤员也死了很多,活着的只剩二十来个了。
七八十伤员最后活了二十个个,生还率不足三分之一,死亡率太吓人了,一度让李孟羲认为他辛苦蒸酒出的烈酒没用。
敌踪在前,断无避开道理。
刘关张并李孟羲商议片刻,都觉举势压上为好。
行军继续,大路的走向一路上坡,越来越难走,从这一点就足以感觉到,黄巾驻扎的青云山脉一定不小,不然其海拔不足以蔓延到如此大的范围。
古人察天时,识地理,李孟羲不识山川,却也有一些古人所不及的地理知识。
快接近青云山脉了,远望去黑色的连绵的山的轮廓横在天边。
尚不见敌踪,李孟羲和刘备关羽便早已针对敌军展开了充分的讨论。
讨论作战,三人详细从兵种搭配,阵型,战法,等方面,你一言我一语,就把一整套攻山战术讨论出来了。
讨论的结果是,弓弩虽然攻山是劣势,但是依然必不可少,攻山和山上敌军远射,处于绝对的劣势,因此,不可与敌军远射。弓弩混编刀盾兵中,和敌军短兵相接时,抵近攒射。
且在攻山战中,弩矢的初速比羽箭快,箭道平直,更适合山地作战。
既然提到了箭道这个名词,这不用想,又是李孟羲想到的战术。
当攻山之时,敌军顺着山坡丢石头木桩,顺山滚下,越滚越快,碰着就死,挨着就伤,如何防御?
答案是,防御不了,任何盾牌都防御不了落石,只能靠躲。
既然只能躲了,攻山的战法也有了,不能用圆阵锥阵等密集大阵,而应该是散阵。
然而散阵又不能完全散成一个个的个体,完全分散成单个个体虽说应对落石的反应更灵敏了,但是容易引起混乱。
山上突然滚下来了两个大石头,正好两个人这个想往左跑,那个想往右跑,然后一下撞一起了,然后完蛋,两个人没跑及,全被砸死了。
所以嘛,三百个攻山士兵,分成三百个散乱的个体,那么混乱度是三百。这三百个人分五人小队,那么这五人同时躲避石头,及时反应完全够了。三百人,分成五人一个整体的,混乱度是六十。
山地作战,不同平地,大体属于小股部队的交锋,山上的一棵树,一个大坑,一个小土坡,就足以让地形变得支离破碎。
五个人的小队是吧,李孟羲突然脸上露出了笑意,这笑意是如此明显,以至于关羽刘备两人看的清清楚楚。
五人小队,前边两个盾手,左后和右后两个长枪手,后面一个弓弩手,如果有狼铣,可以再加两个狼铣,熟悉吧?
“鸳鸯小阵。”李孟羲自言自语的嘀咕了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