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军制,三三军制为,班,排,连,营,团,旅,师,军。
结合汉之军制,伍,什,什后为伯,伯等同于排,之后为都伯,都伯等同于连。
再之后,汉军制伯后为何,暂不知。”
“由技术军士知,军中需各类特种装备,此特种装备,不必人人装备,不必每一伯皆装备,可按权重,分为,连级装备,营级装备,团级装备,等。”
“按此法,捕鱼之渔网,可作为连级(即都伯级)装备,一都之中,一人背大网一副。
平日,遇水网鱼,稍补军粮之缺。
粮草被劫,山穷水尽时,有网,遇水则可绝地求生。
于战时,渔网亦可为抓捕敌悍将之捕将用具。”
“半营级装备,为强弩手所带之特种箭头。箭头钩状,可系绳索,以攀爬之渡崖之用。”
“营级装备,为蜈蚣挂山梯。
此梯,三百人一副则足用。”
“若问团级装备,则千人之伍,可带军号响箭等。”
写完了,似乎是没有别的了。
关羽刘备两人认为份量十足的挂山梯,在李孟羲这里,不过是一小小造物而已。
若说强大的军事装备,那可太多了,都说不完。
于李孟羲而言,技术装备不是难点,难点是能想起这些技术装备,并把各类技术装备妥善安排好,优化军队构架,并弄清楚每一个细节为什么这么做,这是最重要的。
李孟羲都写完爬到车里睡觉了,关羽刘备二人,还是围着篝火说李孟羲说过的事儿。
李孟羲那会儿说,做一些带钩的弩箭箭头,用强弩,甚至床弩,把弩箭和绳索一起射到山崖对面去,然后找一轻灵士卒爬过去,然后,就用绳索,在那头开始搭桥。
此法能变天堑为通途,让刘备关羽两人思路大开。
夜都很深了,两人拿着弓弩箭头,嘀嘀咕咕的讨论说用弩发射钩爪可不可行。
他两人讨论的结果是,不太行。
一是,强弩劲力或许不足,二是,铁钩怕是不经拽,以刘备关羽二人的经验,铁钩一拉咯嘣一声就断。
其实李孟羲的思路没错,刘备关羽二人所想,更是没错。
李孟羲所知的弩弓和钩爪箭头,是有现实装备的,特种兵们和武装警察们就装备这样的装备爬山爬楼。
李孟羲所在的二十一世纪,材料科学已极度发达,爪钩可以做的很轻,能被弓弩发射很远,而且爪钩是用高性能钢材做的,别说人的重量拉不断了,吊一辆车也拉不断。
刘备关羽二人从他们的角度来思考,也对,汉末,钢铁强度不够,要想爪钩结实,就得做的又粗壮又大,做的大了,自然发射不远。
再者,钢材质量不好,就是容易咯嘣一下就断。
故而,刘备关羽二人觉得,抓钩这个方法,风险不小。
打仗本就伴随危险,有时,哪怕就百分之九十九的危险,只要有百分之的度过悬崖的可能,就值得一试。
或许就百分之一的可能,就是不世之功。
再说,钢铁材质问题,放古代会是问题,放汉末也是问题,可李孟羲都带来灌钢法了,炼钢技术在不久之后就将迎来巨大的变革,脆而易断的生铁钩,会变成钢钩。
没有蜈蚣挂山梯又没有用弩发射抓钩的邓艾尚且能偷渡阴平,刘备军的攀山越岭的能力,必然比邓艾更强。
第三百六十二章无题(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