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十二,这天行军,上午的时候,李孟羲正在车里,教弟弟写字,他没注意外面。
外面有一人,是教书先生中的一个,这人从队后,一路往前找,到处找人。
找到李孟羲所在的厢车这里,还没找到人。
跑的呼呼喘气的教书先生不确定的看了关着窗户的厢车一眼,他拦住路过的一个乡勇问了一句,“这里边,是军师不?”
车前赶车的车夫老铁,闻言看了路边的教书先生一眼,“你找有事儿?”
然后回过头,叫了李孟羲一声,说有人找,李孟羲这才反应过来。
推开车窗,往车窗外看了一眼,立刻就看到路边站着一人,此人看着眼熟,但不知名字,李孟羲认出来了,此人是教书先生中的一个。
“铁叔,停车。”李孟羲道。
对待读书人,得礼节周到,让教书先生跟着车跑跟人说话,太无礼。
车往路边靠了下,停了下来。
李孟羲下车,“见过先生。”李孟羲正身拱手躬身,略施一礼。
教书先生回了一个比李孟羲更标准的拱手礼。
“不知先生何事找我?”李孟羲好奇。
教书先生从腰带上,解下一个绳结,拿起竖着拉直给李孟羲看。
“军师日前所说象形解文法,令我几人,眼界大开。
一,二,三,四,结已有解,唯独至五,无有解。”
“昨夜,我几人深思一夜,偶有所得。”说到这里,教书先生脸上带着一抹自豪。
“军师且看,”教书先生微微俯身,把绳结拿给李孟羲看,“记起上古之时,古人结绳记事。
盖数字以绳结记之,某几人料想,绳结难系,若一绳结为一,则繁琐矣。
故,以短棍草茎为一,不满五之数,则以草茎存记之,满五,则系以绳结为记。”
“绳结系起,绞丝相叉,不就是五?”
李孟羲错愕的抬头看了教书先生一眼,再看了看教书先生手中的绳结,他看到,教书先生手中的绳结,与其说是五,倒不如说是数字中的,8,又或者,是一个沙篓的形状。
那么,用象形字记录绳结时,也应该是个绞丝沙漏8的形状。
再比照文字的“五”,还真的有些像绞丝沙漏,把五的字体稍扭曲变一下,就是绞丝状。
很可能,代表五的绞丝绳结的图像,随着书写的演化,接口逐步分开了,然后,就变成了【五】,五字的字形依稀可以看出,还保留着绳结的绞互状。
结绳记事,五像绳结,很可能,这就是真相。
又一个文字被破解。
五这个字,让破解文字有天赋的小砖来破解,小砖也是不能为力的。
因为一二三四,小砖伸手就能比划出来,而五,需要结绳来记,小砖生活经验不足,没有结绳结的经验,因此,就断不能破析五这个文字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