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得近倒还好,离得远了,李孟羲发现,其中有一面旗,角度不对,视线恰好和旗面平行,看不到旗面。
再结合实际应用一联想,很有可能有时候,人站的角度不对,在营地外围,看半天,都看不清旗帜在哪,得往边上绕一下,绕几十步才看的清旗帜。
视觉是直来直去的,而旗帜只两面,旗面对东西,则在东西两个方向的人能看清旗子,正南正北看旗子只看到一条线,分不清是哪个营的旗帜,这就,不利于标识和沟通。
李孟羲眉头皱起。
以前还没意识到,硬旗不是全无缺点的,软旗也不是完全被硬旗吊打的。
软旗能飘动,左右上下乱飘,有微风就能张扬,这意味着,软旗是三百六十度可见。
而硬旗,有其视觉死角。
李孟羲思考解决问题,问题要解决也简单,做一个十字形的旗,既,旗杆上挂两个旗面,一个旗面对东西,一个旗面对南北,这样就是三百六十度无死角的标识了。
既然都做两个旗面了,不妨,索性做四个一样的旗面,这样反而还可以做成箱体结构,容易固定。
李孟羲把营旗改进的方法告诉鲁犁,大致原理,把旗杆上头,编一个没底没盖的箱子,只有四壁,然后这四壁骨架上,挂旗面。
如此,营旗不管哪个角度都看得见了。
李孟羲还说,如果做三角的框架好编,那做三角的也行。只挂三面旗,一样能三百六十度无死角。
而且,说不定三角框架更好呢,地球人都知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平行四边形则具有不稳定性。
三角形框架,不仅省材料,而且还结实。
三面旗,各分周三百六十度角的三分之一,既各一百二十度。
鲁犁说,三角架子更好做。
那就,各营营旗,就用三角框架结构好了。
虽说旗杆上头加了繁琐的架子会略显笨重,但营旗跟战旗作用不同,笨重一点,影响不大。
决定了要做三角框架,那么四个营的各一面旗帜还不够,同样的旗帜还需每营各再两面。
在之后,李孟羲便又去了妇孺营,告诉绣娘柳氏,把做好的旗,再各做两面。
旗帜相关,李孟羲片刻之间就又学到了新的知识。
其一,他意外弄懂了软旗和硬旗的优缺点。
软旗固然会下雨被雨淋湿,旗面不展,但这个问题,也是能解决的。旗面软,就算旗面布料再重,就算是湿透了,掌旗官抱着旗杆用力晃几下,旗面是依然能展开的。
旗帜只要能展开,便能起三百六十度标识之用,就能让周围的士兵看到,又不用一直晃,湿旗晃着极累人,晃个须臾,士兵们都能看到了。
所以,为何战争片中,发起攻击之时,要把红旗用力挥舞几下,道理就在这里。
旗帜挥舞起来,能有三百六十度视角,再者挥舞起来,旗面展开,目标更大,更为显眼,能让士兵们更容易看到旗帜所在。
或许,旗帜烈烈狂卷之时,其富有动感与力量带有着一定鼓舞士气的作用。
软旗的优点还有,软旗旗面可以做的很大,软旗旗面面积远大于硬旗。
因此,软旗有时比硬旗更醒目。
软旗缺点是,一淋雨,旗面就不飘了,有雨还算不得恶劣,天气要再恶劣一点,霜重鼓寒声不起之时,雨一淋,冰再一冻,旗冻的硬邦邦,再怎么用力挥舞,都跟棍儿一样,舞不开。
软旗的优点总结是,第一,轻便,第二,有三百六十度视角,第三挥旗烈烈,力感十足,可鼓舞士气,第四,旗面广阔,远超硬旗。
而硬旗优缺点是。
硬旗缺点一是笨重,二是不能有全角度视角,三是旗面较小,四是硬旗不能烈烈挥舞激昂士气。
硬旗的优点则是,不怕风雨冰霜,不用用力舞动旗帜。
结合两种旗帜之优缺点,李孟羲重新审视了一下该如何设计军中的旗帜系统。
软旗与硬旗,优劣各异。
能否,集软旗硬旗之优,使其轻便,醒目,无视觉死角,能于风雨冰霜中旗面展立,且能动之鼓舞士气,李孟羲认真思索,不能得到答案。
此时不能有答案,不意味着日后也没有答案。
李孟羲把问题着重记下。
营旗新做成,缺点还有,那就是不够方便。
旗杆柄部应该削尖一点的,便于随手把旗帜插在地上。
鲁犁把旗帜扛过来时,旗杆柄部还是平的,往地上插非常费劲。
当李孟羲在车上记完了软旗硬旗相关,他去匠营,跟鲁犁提起旗杆的问题时,鲁犁嘿嘿笑了。
原来,不用李孟羲提醒,这么简单的个小问题,木匠们生活经验丰富,很容易看到此问题,然后顺手把旗杆削尖了。
木匠们觉得不是事儿,在李孟羲这里,再小的智慧成果,也值得褒扬。
问,是谁想到把旗杆削尖的,竟找不到了人,因为木匠们拿起旗杆几下就给削了,没人提醒,也没沟通,无法确定是谁的想法。
无奈之下,削旗杆的人,每人一斤粮。
李孟羲学习能力比别人强一点,他想到,既然旗杆柄端可以削尖便于插进土里,其实,旗杆上边。可以安个枪头,尤其战兵,这一点极其必要。
旗手手中拿着旗了,就没办法再拿刀了,旗手跟队冲杀时,如果旗手不能搏杀,那么就严重浪费了一个人力。
所以,十人队的队旗,其实就是个枪,上边绑了个旗,此旗手,既是枪兵,又是旗手,极尽人力之用。
十人队的旗手毫无疑问,必须用旗枪,不然,每十人就有一人无法作战,人力浪费严重。
那百人队千人队的旗手,大旗之上,有无安枪头之必要?
李孟羲深思熟虑之后,有了些结论。
“按战场层级,十人队队旗最小,百人队队旗稍大,千人队再大,以使层层分明。
故而,十人队旗枪轻便,搏杀无碍;百人队,旗稍重,若仗旗搏杀,稍笨重;至千人队队旗,旗更重,更不利搏杀。
且百人队之旗,只百人从之,敌冲至前,旗手仗旗刺敌,旗须臾倒伏,无大碍。
然,千人队之队旗,千人仰之,千目视之,责权重矣,不能有须臾之倾伏。
故,千人队之掌旗官,不得伏旗刺敌,千人队队旗可不安枪头,亦严令,千人队掌旗官,敌临之时,不可倒旗御敌,可抱旗暂退,可插旗于地,拔刀自上前搏杀,而不可使千人队旗有片刻失匿。
至于百人队之队旗,则不需此严令。”
总之,百人队十人队的旗子,有安枪头的必要,且百人队十人队的旗帜也轻,用来杀敌也能用。
但是,千人队旗帜就有点重了,不仅不方便用于搏杀,还因为千人队队旗是极其重要的战场标识,不能有失,所以,千人队旗,就算配枪头,也没必要拿之戳人。
步兵旗帜是这样。
至于骑兵,貌似,骑兵的战术动作决定了,骑兵的旗枪,只要平端,借助马速冲击,就能发挥旗枪的杀伤力,而根本不需抱着旗枪奋力猛戳。
这就说明,步兵之千人队旗,拿着不能搏杀,骑兵之千人队旗,完全可以架旗枪厮杀。
由此,军中旗帜系统的初步考量有了。
步兵中,十人队之枪旗,用软旗,百人队之枪旗,也用软旗。
因,这两级战旗有当做兵器来用的需求,若用硬旗就太重了。
枪旗用软旗,或许还能有实战之用法,把旗面抖起来,往敌人脸上扫,能扰乱敌人视线。
步兵的千人队旗,则可用硬旗,因此旗没有当做兵器搏杀之需要,用硬旗重一点无妨,用硬旗还能避免雨水和冰雪对旗面的影响。
至于骑兵,十人队,百人队,千人队,队旗全用软旗,冰雪雨水对骑兵旗帜的影响没那么大,战马跑起来的时候,速度极快,旗帜很容易飘扬起来,纵是有冰霜,颠簸两下,也给抖落了。
综述之。
“军中旗帜,软硬划分应如此。
步十人队用软旗,步百人队用软旗,步千人队用硬旗,万人队,用硬旗。
骑则全用软旗。
若水军,则水军全用硬旗,因,水上潮湿,旗易湿,再者,船上狭窄,无有挥舞展旗之空间。
后勤各部,用硬旗,其旗帜无有作战之需。
守城之时,标识之旗,用硬旗。守城之时用硬旗,因城上狭窄,兵力不展,且城池固定,守位固定,各队标识之旗,插于城砖既可,不需占用一人力。
硬旗不怕风雨,无人挥舞亦展,于此时,硬旗远优于软旗。”
旗帜系统,再次进一步完善。
只剩唯一不足,李孟羲未能找到一种具有软硬旗两者优点的特殊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