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来,围叁缺一之策,应该适用在敌山穷水尽之时,而不应该一开始就围叁缺一。
敌军城内兵力强盛,并且战意高昂之时,死板的用围叁缺一战术,等于自找麻烦。
敌军有城可守,天然就有稳固的后方。而我军,营寨扎的再好,防御能力不可能比得过城池。
围叁门而留一门,敌军能从容趁夜偷袭我,我却不能偷袭敌军,此攻守易势也。
再者,敌就算山穷水尽,但此时,有敌军援军将至,也不能围叁缺一。
敌军援军至,没受阻拦,直接沿着没被围的那个方向鱼贯而入,大量生力军入城,直接让敌军起死回生。
于此时,围叁缺一,是愚蠢之策,应该全围,不让敌军两下汇合,且应围点打援。
想来想去,围叁缺一战术,适用的时机,只能是攻城战后半段,并且是敌军将败之时。
围叁缺一只能有锦上添花之效,而不能凭借此一法想克敌制胜。
李孟羲终于知道纸上谈兵,有多蠢了。
围叁缺一,的确是攻城战术,而且听着简单的不行,简明扼要,围叁缺一,围叁门,堵一门而已,可若是直接生硬照搬,反得反效。
李孟羲放心不下南门,尽管关羽说有防备,他还是要亲自去看一下。
主营在东门之外,李孟羲穿过东营,到东营以北,他看到,营寨北半部分,还真是如关羽所说,防备森严。
此处,缷空了的粮车一辆接一辆堵成了车阵,如同壁垒一般横亘于此,还有几百士卒持兵贯甲在此值守,其防守之森严,让人一看踏实。
李孟羲还瞅见了一队骑兵,骑兵们跨在马背上,刀枪在手,手握缰绳,一副待命模样。
可以想象的到,若黄巾骑兵真就从南门冲杀出来,会被早有准备的骑兵队立刻冲出截杀上去。
骑兵们都是备战状态,一旦有险,立刻就能反应过来,不至于还未骑上马,就被黄巾冲了过来,以致上马不及。
李孟羲不由抬头看了关羽一眼,关羽不声不响就做了如此安排,真是厉害。
关羽乃如今军中,最长于兵略之人,而不是他李孟羲。
李孟羲虽多有奇策,并且在飞速成长,但李孟羲自身短板依然不少。
东营无碍。
李孟羲复又去西门。
至西门,张飞刚好在。
张飞急性子,见李孟羲和关羽来,迫不及待问,“大哥,小孟,何时攻城啊?”
“不急,”关羽笑了,“器械正在打造,军士正在操练攻城战法,此时不攻,攻时必若雷霆。”
关羽说话间,李孟羲自穿过西营,至营寨南侧,到南边一看,果然,也有车阵,也有步军和骑兵队待命。
关羽的准备相当充足,东西两门,都有侧重防守,不至被黄巾所趁。
李孟羲巡视完一圈,回来,谓关羽曰,“走,关将军,我俩去南门一观。”
关羽欣然而从。
关羽牵来战马,李孟羲与关羽共乘一骑,战马颠颠的绕城半圈至南门外。南墙在望,城门紧闭,吊桥高起,城头上隐约可见,相比其他几个方向,南墙上人稀疏不少。看来黄巾把主要兵力全集中在了北东西叁门。
整个南侧城墙,一点动静也没有,看来,黄巾没有出城偷袭的打算。
此时,关羽又有教导。
关羽问,“羲儿,若守城是你,此时南门外无敌,你愿不愿领兵出而寻战?”
李孟羲刚弄清楚守城方也是可以出城反击的,于是毫不犹豫的答到,“如何不愿?我可派骑兵出城偷袭,纵不能成,骑兵速快,也可从容撤退。”
“嗯。”李孟羲的回答,关羽不置可否的嗯了一声,遥望敌城,关羽幽然道,“若是关某,某却不愿轻出求战?为何?因不管偷营,还是袭扰,兵既出,岂能万备无虞?必有损折之可能。
既是守城,我守城兵力必然远少于敌军,我兵力珍稀也,不可轻涉险。
守城兵力出城寻战,纵是能胜,纵能以一换叁,亦亏输也。因何?兵法有云,十则攻城,敌既攻城,兵力十倍于我,我纵能以一换叁,我兵耗尽,他尚余兵力七成。
故而,若非可得大利之时,兵不出也。
舍坚城不守,反出而寻战,此下下策也!
城为何?城者,高可临下,绝拦四向,严实而无漏,横亘而断绝,城乃绝强之地利也!
有城不守,舍地利不用,大错。”
言罢,关羽面带浅笑,看向李孟羲。
李孟羲此时,又是深感受教,若有所思模样。
本来,按李孟羲所想。
敌军若是围叁缺一,我城中兵马尚足,那毫无疑问,无论如何,趁夜派骑兵从未被堵的那一门冲出去偷袭敌营,是必然要选的选择。
因为,和收益相比,风险不值一提。百骑出城,折损了就折损了,损失不大,可万一能有战果,轻则敌军炸营,重则敌军粮草被我焚毁,收益太大了。
本来李孟羲是这么想的。
可听关羽一说,李孟羲恍然明白,如果是守城,能少点损失,还是少点损失的好,守城兵力远不如攻城之敌,我损失一人,需杀敌十人才能拉平均势。
守城之时,“可博大利”的评断标准,已不是野战时的评判标准了,在野战之时,我一队骑兵出去偷敌军营寨,纵是不能让敌军炸营,去偷营的骑兵部队只要能有个一换叁的交换比,其实就对我军是正收益了。
因为,骑兵一换叁,人力损失已拉平了,除人力之外,我骑兵过去袭营,敌军满营兵马,一夜惊扰不得安息,其士气战力必然稍降。
故而,野战之时,我主动出战,无论如何,极大可能有正收益。
于守城之时,就不一样了。
守城之时兵力尤其珍贵,野战时,一骑换叁人,都有得赚,守城之时,一骑换十人,不一定划算。
因为万一骑兵损耗掉,待守城紧急,需要出城突袭敌军的时候,这时骑兵却没有了,直接造成守城失败。
五十骑足以担任一次出城突袭任务,那么,是为了夜袭敌军,想看看能不能占便宜,为了这一个不十分重要的目的,折损了五十名骑兵的好,还是克制住,尽量不为不重要的战略目的损耗不该损耗的兵力,尽可能保存住骑兵,哪个对?
当然是,尽可能把兵力用在最关键的时候合适。
越苟越好。守城最重要的是稳妥,而非奇功。
为了尽可能减少不该有的兵力损耗,甚至,明知敌军远道而来,兵马疲惫,夜里去袭营,战果应该不小。但,趁敌军营寨还未稳,人马疲惫,偷袭敌军,这并不是最关键的时机,甚至此时偷袭不偷袭敌军,于守城成败无太大关系,因此,此时也不是骑兵最应该出动的时候。
守城之军,何时出城寻战,可以有最大收益,可起到最关键作用?
答桉是,攻守正酣之时。
李孟羲早已弄清楚攻城战法,他深知,攻城一旦开始,便万不能停下,一旦停下,守军就有喘息整顿之机,停下就要从头再来,停则为添油战术。
故,守城一方出兵的时机就在这里。
敌军好不容易死了一堆人,终于把攻城梯挂满了城墙,死了许多人,终于尸体堆在了城墙上,越来越多的人踩着尸体踏足城墙,眼看,城头已经要失守。
这时,守城一方正是出兵之时。
若敌围叁缺一,此时,立刻派强力骑兵部队冲出城门,绕城一圈,一阵冲杀,立刻把敌军攻城部队,搅乱成一锅粥。
敌军生勐的攻城势头,一下被捏死。
然后,敌军好不容易在城头占据优势了,可骑兵冲来了,把后续攻城队冲的溃不成军。
城头登城士,失去后续支援,不一会儿就被杀光。
于是,本来岌岌可危的城头,立刻,危急顿解。
眼看城破,突然又回到起点,攻城一方的统帅,要气吐血了。
守城战,出城寻找的最佳时机,就是此时。
之所以用骑兵最好,因为骑兵机动能力强,能在敌人未反应过来之前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步兵不行,步兵从围叁缺一的那一门冲出来,慢腾腾的,敌军看到,立刻派人来堵截了,根本做不到绕城冲击一圈的壮举。
再者,骑兵机动能力强,出城冲击一阵,还能立刻再退回城去。步兵要是出去,就算能扰乱敌军,完成作战任务,却回不来了,出去就是被歼灭的命。
步兵不能出围叁缺一的那个缺的一门,可以出其他门——比如,敌军攻打东门,东城墙外,攻城梯搭了一架又一架,敌军乌泱泱的人顺着往上爬,眼看,敌军攻势正顺,此时,我精锐甲士集结东门后,突然推开城门,冲杀而出,城门左近的敌军一个不妨,被杀的溃不成军。
甲士从城门冲出之后,再往两边散开,沿着城墙根,再杀一通,立刻,把城门附近的攻城敌军全部杀散。
在敌军未反应过来之前,甲士立刻再退回城去。
此时,攻击节奏一下被打乱,除爬在梯子上进退不得的敌军攻城士以外,梯子下,所有敌军后继兵力全散了,敌军的攻城战果,瞬间清零。
敌军要是再想达同等攻城进度,必须再次付出大量人力伤亡,还有大量时间。
而我军,只是派甲士出门冲杀一阵而已,直接就让敌军攻势大为受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