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不知是冬雨还是初春之雨的雨下了许久,雨终于停了。
雨停之后,困在屋子里等待许久的李孟羲立刻带着人带着一千多根钢条,飞奔向城外。
一场大雨,下的空气凉飕飕的,地面湿漉漉的。
巨鹿城南城东北角,一百个从大到小依次排列的大小土窑林立着,雨水过后,土窑仍然好好的矗立在那里。
李孟羲指挥着众人把钢条每十根一组,朝每个土窑里放上一组。
百个土窑,共放了一千根钢条,每窑皆是十根。
之后,再命人活好黄泥拿好木板等着,又命人把木炭抬来,土窑中都有建好的炭槽,将炭倒满炭槽,再铺上一层烧的通红的火炭,放好了炭火之后,李孟羲一声令下,“封窑!”他大叫着。
早有准备的士卒们不敢多耽误,赶紧拿黄泥把窑口封了,封的严严实实,这还不算完,士卒又拿木板又堵了一层,又湖上一层泥。
不大时间,完工了。
炭火在土窑里点起,窑口封的严严实实,看不到里边的情况。
跟在李孟羲身旁的刀匠忍不住问道,“军师,这算完了?”
李孟羲回头朝刀匠笑了笑,“等窑烧完,便算是完了。”
所建一百个窑,最短的短短五尺,短的跟个墙一样,而长的足有百尺多,李孟羲不清楚这些窑里的空气燃烧殆尽到底需要多少时间,外边又下了雨的缘故,冷飕飕的,李孟羲索性直接带着人回去,准备到下午再看。
土窑自封窑之后,从上午过了中午,到了下午,等的时间足够久了,李孟羲带着人前去开窑。
士卒们手推脚踹的,或是拿着锤子砸,三五下便把窑给砸开了。
李孟羲从第一个窑,往后边依次看。
越往后李孟羲发现开窑时窑里的热气越是逼人,往窑室里瞅,里边越是乌漆麻黑的。
当李孟羲走到最后一个窑,也就是长一百零五尺的那个窑,到了后他惊奇发现,都烧了数个时辰了,喵的里边还在冒烟,炭还在燃烧。
这让李孟羲惊讶了,是窑太长了?氧气太多?
可一想,不太对啊,似乎是炭火的缘故,炭火不是明火,燃烧太慢了,比不上木柴的汹汹大火,大火要是烧起来,氧气消耗飞快,哪里会烧几个时辰窑里还有氧气。
李孟羲本想猫着腰走腰里看看,结果里边太热,烟太呛人,走不进去。
这让李孟羲无奈了,窑已开了,不停的进风,炭非得烧完了烟才能停。
迫于无奈,只能是令人往里边泼水,先把温度降了之后,然后再派人进去灭火。
这第二轮实验结束了。
统共一百个窑,共放了一千根钢条,平均每窑十根。
为避免混乱,李孟羲准备的有一百片麻布,每个麻布上写好窑号,从【五尺窑】,【六尺窑】,【七尺窑】,依次向后,直到【一百零五尺】,依次写好。
然后,对应窑里的钢条取出来,各自包好。
分类过程事关重大,一点马虎不得,李孟羲带着人亲自忙碌,不假他人之手。
在忙碌过程中,李孟羲发现了有趣的现象,从第一窑至第十二窑,窑里显得较为干净,而越往后,窑里越是黑乎乎的,这说明,前边的窑实在太小,窑里的氧气不够,烧不一会儿就停了,所以,窑室内没有飘散的炭灰。
到后边,窑室越来越黑,再看取出的钢条,钢条也是越来越黑。
一开始,钢条上边的黑色还能拿手曾掉,到后边,五十窑之后,钢条上的黑色曾不掉了,吐了吐沫拿衣服使劲曾也曾不掉。
李孟羲握着略微带着热量的钢条走出窑室,他对着亮光把钢条看了又看,看着黑不熘秋的钢条,他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猜对了,土窑果然是可以渗碳的。
热处理过程中有很尴尬的一点,本来吧,灌钢术造的钢,炭含量非常合适了,但刀剑必要的热处理,像是退火回火阶段,刀剑需要保持一定的温度保温一段时间,这可要了老命了,炭钢里是有炭的,在高温保存长时间,那很显然,刀剑外层的炭会大量丢失,这就造成了,刀剑外层会脱碳,会偏软,这严重影响刀刃和刀身的强度。
针对这一点,最好是渗碳补炭。
但是,尴尬的就在这里,依古代的热处理条件,除了炭火,没什么别的好的加热保温手段了,炭火一烧,刀剑还是得脱碳。
要考量两点,一是,得让刀剑长时间保温,二是,不让氧气发生作用,避免脱碳,能同时达成这两者的,只有用闷炭的方法。
制作木炭的时候,后半程会把窑整个封起来,彼时,在密封环境中,窑里的氧气会消耗完毕,成了缺氧环境。
且,土窑本身构造决定了,能长时间保温,又是缺氧环境,又是长时间保温,天然适合进行刀剑的热处理。
而且,土窑还有另外的好处,在闷窑过程中,炭会挥发到到处都是,落到刀剑上,会往刀剑上渗入一定的炭,这就不仅没让刀剑脱碳,反还渗碳了,极大提高了刀剑质量。
收拢了所有钢条之后,李孟羲带着人去了铁匠营地,铁匠营地那里,有一个沉重的不便移动的铁夹台。
一百份钢片就地放好,铁夹台旁,李孟羲手里拿着一个薄木板,薄木板上则是数层白纸,若是凑近看一下当能发现,白纸上画了细密的格子还有字。
从第一行往下,表格第一行分别是,【五尺窑】,【六尺窑】,【七尺窑】……依次向下,排了数页之多。
而横着的则是,【断裂与否】【弯曲后可回弹与否】,【弯曲程度】三个选项。
四周,有空闲的匠人们围过来在看,李孟羲任由他们,并未赶人。
测试开始,首先,拿着尺子在每一根钢条当中画出刻度,然后,给每一根钢条两端的豁口上系上麻绳。
这一切准备完成之后。
第一组测试,乃是五尺窑里的十根钢条,从中随意选取三根。
刀匠拿起一根钢条,把钢条当中画的记号对准铁夹台中间放了进去,然后把两个沉重的铁砣抵到一起,当固定好之后,刀匠开始缓缓的拉动麻绳(弩弦)。
李孟羲聚精会神的观察着,他看到,在刀匠缓缓的拉动下,钢条缓缓的开始变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