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十日,正好是二月上旬最后一日。
一大早,李孟羲起床醒来,走出了门外,他看到,早晨的阳光甚是明媚,冬日里常见的灰暗天空,不知何时早已不见了。
院子里多了叽喳的鸟叫,枝头上,挺露着嫩叶的尖绿。
春日彻底来了。
至城主府,一夜未睡的刘备。见李孟羲来,笑道,“羲儿,考卷全已印完,你验验?”
李孟羲瞅了一眼堆的山高的试卷,心说,验锤子。
而不验的话,虽说印版不会错,可几千份试卷,那些徒手印制的字章之类,难免会有一些错误。
走到矮几旁,几步路,李孟羲想好了取巧的对策,不一个一个翻着检查了,考试的时候,直接拿一个大木板,把原始的考卷贴上去,然后让考试的人自己对照,错了自己改。
落座之后,李孟羲向关羽刘备说起了考试流程。
因为要考足足十五科之多,试卷多,轮次也多,因而若不安排好,容易混乱。
所以,李孟羲想到的方法是,考试之前,先给考生们编队,规定好各自考号。
这样,每一轮考试,次序都是固定的。
然后,收试卷的时候按顺序,放试卷也按顺序,这样,到最后合计的时候,就条例清楚的多。
流程定好,下一步,一边派人去把所有参加考试的人,包括涿州士子,包括义军君子营几百读书人,给张罗到一起,划分好次序。
然后,找地方布置场地,安排考场。
考场很好安排,不过是找一空旷地方,拉好距离,然后摆好矮几,如此而已。
但,考试除了有桌子,还得有笔,还得有墨。
去收集笔墨的时候才发现,全军收集下来,收集到的笔墨工具才一百多具,这当中,涿州士子贡献了很大一批,来的涿州士子,个个带有笔墨。
李孟羲都想骂人了,纸不缺,印刷术不缺,到头来,笔墨却不够了。
李孟羲都想起了一个悖论,悖论就是,决定木桶容量的,不在最长的那一块板,在最短的那一块板。
现在就是,足够的纸,足够的试卷,几千张试卷笔墨才百数之多。
不久,负责去召集参试人员的百夫长回来了,说人已带到了西门之外。
李孟羲问,“查清了吗?人数共有多少?”
百夫长答,“有六百八十九人。”
六百八十九人,六百八十九个高水平的读书人。
这些人,乃是军中所有的能称的上真正读书人的高级人才。
六百八十九人,按百人一轮,得七轮。
七轮考一天的话,十五科目,得考,十五日。
李孟羲眉头不由皱起,他觉得自己一时兴起筹备科举,这可能是一个不合时宜的错误。
屯田在即,一耽误半个月,都二月了,再耽误几日,地还种吗。
李孟羲思索起来,他回想着十五科试卷所出的题目,试卷中的题目似乎信息量并不太大,拿文字信息最多的【经学】一卷,二百分的分值,不过是一些论语散句,然后一些听写词,再加一些公文格式之类,就这点东西,半个小时,应该足以可答完。
一日当中,七点开考,到傍晚七点,总有十二个小时,减去中午吃饭的时间一个小时,那也仍有十一个小时。
若再加上晚上,晚上也考,用晚上三个小时,那就刚好,一日能连考十五个小时。
按一科一个小时,一日便可考十五科之多。
这样来算,可算把考试时间压缩到了许多。
再一想到如果夜晚也要考,那就得考虑到照明,考虑到晚上可能有风,所以得考虑到挡风问题。
(有了,)李孟羲想到了一件好用工具,(火把架子。)
——
巨鹿城西门以外,而为何是西门,因,南门驻扎民夫营,北门战兵营所在,东门那边有陶窑之类,唯独西门,暂时空挡。
西门外,巨鹿所有将要参加考试的读书人席地而坐,正端碗吃的不亦乐乎。
人群中,简雍同样在列,他在较为中间的位置,简雍跟涿州来的士子并不在一起,他们涿州来的人上来就被拆分开了,混在了巨鹿读书人当中。
简雍想,一视同仁,不分是巨鹿还是外来,如此也好。
正吃着,简雍便看到,又来了一伙甲士,这伙甲士扛着木桩子,带着锹和锄头,不知要干嘛。
为首的,是一个扛着盘麻绳怀里夹着几根短竹竿的人。
扛麻绳的人看模样像是个工匠,那人来了,站在不远处,朝读书人队伍很是探头看了一会儿,然后简雍发现那人呵呵直笑,笑的让简雍不明所以。
简雍还不知晓,这扛绳索的人,这扛绳索的家伙,乃是懂得造城的匠人,乃是巨鹿十几万人当中,最懂得测量和规划的高人,科举十五卷中,【工程技术】一卷,便多有此人出题。
造城匠人过来,一瞅见排着长队的士子,一想到待会儿这些读书人可就要做自己出的题了,一想这件事,造城匠人自然就乐了,自然就笑了。
一卑微匠人,轮到给士子出题,任谁都笑。
造城匠人在四角立下定位标杆,然后拉着绳子,从这头量到那头,从那头再量回来,量了数番,又微移了几次标杆之后,他扛着锄头,拉着又一根绳索,比着绳子,隔一截,就用锄头就地挖一坑,隔一截,就挖一坑,满场挖坑。
不久,坑挖完了,造城匠人收起工具之后,朝士子们这边又看了一眼,又笑了一下,然后在甲士押送之下,离开了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