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场之上,简雍拿着新改进的第二形钩剑与持单剑的刘备再次对决。
这第二次对决,刘备剑术没提高多少,简雍却对钩剑熟了很多,简雍摸索出了很多双钩的用法。
一番打斗下来,情形与昨日差不多,还是平局。
后,张飞再次拿枪上场。
张飞这回找到了一根枪杆,不如昨日枪杆,也不知张飞在哪扒拉出来的,枪杆一头都长木耳了。
腐朽的枪对上锯齿勾刃,锯齿的威力一下发挥出来了。
试了一阵,等停了下来,张飞觉得今日收枪比昨日费劲。
众人凑上前一看,见枪杆上,跟被狗啃了一样一个豁又一个豁,出了被咬出的豁口,枪杆上还有很多歪歪扭扭的长划痕,这是齿刃造成的。
枪杆对上锯齿刃,就跟遭了狗嘴一样,被咬的可狠了。
测试证明,锯齿刃对抗枪杆的确更犀利,齿刃咬上枪杆,切到木头里,敌枪回抽之时阻力大的不是一点半点。
多加了齿刃一个改造,钩剑的性能又增添了几分。
钩剑的形制最终定型了,还剩最后一步,还需配上挟具一试。
回到帐中,李孟羲把几条挟具拿给简雍。
几条挟具使用方法有所不同,一种像是一个钩子,剑柄卡到钩子里,剑身则放在一个半开的窄盒子里,简雍带上挟具试了试,觉得尚可。
另一种挟具,是一个大筒,钩剑从头到尾直接塞到大筒里,简雍试过这种,还说尚可。李孟羲看着又粗又笨重的皮革大筒,他嫌丑。
在所有挟具中,李孟羲本人最看重的是一种弓囊样的夹具,夹具皮革做成,小巧精致,其携带方法跟钱包差不多,使用时,掀开绊扣,把钩剑放进去,再把绊扣放下来,一扣一夹,钩剑就固定好了。
钩剑的挟具除了有携带需要,还有另外要考量的因素,作为要防身的配剑,遇到危险,要随时能快速拔出,拔出速度越快越好。
要是取用缓慢,还不如带把短剑呢,就比如秦始皇,秦始皇就遇到了危急之时剑拔不出来的窘境,差点死掉。
为比较到底哪种挟具取用速度最为快捷,李孟羲提议简雍作跪坐状,令刘备持棍在一旁做突然刺杀状,看应对速度如何。
寻常配剑自是很快,三尺之剑,手一摸剑柄嗖的一下就能拔出来。
再试钩剑,钩剑因挟具不便,仓促之间,难以快速拔出。
测试多番,唯有弓囊样式的挤压型挟具取用最便,其他种类,得先开挟具再取钩剑,挤压型挟具不需开合,需险之时握住剑柄勐的向上一挥,直接就把挟具撞开了。
虽,从挟具取剑比寻常剑器出鞘还是慢了一点,但因,钩剑直出向上,省了先向前抽剑再抬剑格挡的冗余动作,总体上,钩剑格挡速度跟寻常剑器一样。
在测试过程中,李孟羲敏锐察觉到一个问题,钩剑的钩刃是发挥格挡作用的关键部分,可勾刃只有一个方向,勾刃一面,格挡强力,背面则格挡乏力。
从突然遇袭这个情景来看,最好是钩剑横起的时候钩刃就在上边,这就需要,携带之时,钩刃朝上。
“可,钩刃沉重,勾刃朝上,上重下轻,携带不便。”李孟羲皱眉道。
然后,正当李孟羲思索该如何再改进一下的时候,简雍笑了,他拿手指铛铛弹了下剑身,“不妨,背面也加个钩,这样,不管咋放,不管正反,都可钩挂格挡。”
(咦?)这是个方法啊,李孟羲眼睛亮了。
李孟羲一下想到,的确是如此,只需再加个小钩,钩剑正反都可钩挂,防御能力强了一截。
问题随之又来。
加个钩倒是简单,可背面的小钩是加在哪,小钩大小又是如何,弧度又是如何,怎样的布置才是最佳。
测试极有用,但也极麻烦,李孟羲想把测试的活丢给简雍,让简雍去忙活。简雍欣然接受。
“可令匠人铸造数百样器,第一类,钩刃同大小,同弧度,独高低不同,勾刃从剑首之剑柄依次下移,高低寸移,可有三五十种。
一类测完,再测二类,第二类,勾刃高低,弧度,皆同,独大小不同,此类亦三十种。
第三类,勾刃高低大小皆同,独,弧度不同。
类此种种。”
“每类三十种,每种铸造五十剑,造一千五百剑。
再找士卒五百人试剑,找一千人持刀、剑、长枪、长刀,与试剑者对攻。”
“宪和当于一旁,详记所试究竟,看照面对攻,第一击,是格挡成功,还是失败,将之一一记下……”
简雍粗略心算了一下,照这么测下来,得记……九十,乘五百,乘四,为,十八万次,得试十八万次……
简雍欲言又止,他很想说要不算了,但,因是给他自己造兵器,不好推拒,简雍只能去找人张罗了。
李孟羲自己测试的时候,只找了两百人测试,旁人觉得测了几万次已经够多了,然李孟羲清楚的知道两百人其实远不够,其实太少,误差依然大。
所以,到简雍,李孟羲把人数增了好多,直接把人数提到五百人。
测试任务抛了出去,李孟羲乐得一身轻。
简雍凭着交代,先去了铁匠营,到铁匠营,他跟铁匠营们唾沫横飞的说了一阵,简雍自己都对所谓的测试不完全清楚,说的他自己都有些迷茫,结果,匠人们却完全听明白了,他们完全明白了简雍的意图。
李孟羲曾进行了好多次类似的试验,铁匠们经验丰富。
遵照简雍的吩咐,铁匠们开始活泥湖模具,模具湖完,匠人们拿着竹片小心的把模具精修出形状。
简雍四处走动着看了看,他看到,匠人们在模具里修出了很精巧的钩剑形状,这些钩剑除了背钩其他地方完全一样,而背钩,则有大小,弧度,位置,等等细微区分。
简雍本是来张罗测试事宜的,可站在铁匠营地,他宛若一个外人,都不知该干什么。
隔日,大量样品铸造好,于城外,五百试剑士卒,一千配试士卒,帮着负责记录的读书人三百人也到场,又一场更为宏大的测试开始。
在简雍忙碌着测试的时候,李孟羲站在城头观看,看到太阳渐渐升起之时,他皱眉对关张道,“某忽略了一事,光,太阳耀眼,所以,背光格挡容易,迎着光日光刺眼,格挡艰难。
此未料也!”
大疏忽了。
不过,再一想到,之前测试的时候,所有试剑者全都是背着阳光的,这幸运的抵消了一些误差。
再看城外,城外空地被分割成一小块一小块,有大量的测试在同时进行,细看下场测试的士卒所站的方位,还好,都是南北向站的,日光斜来,要晃眼都晃眼,问题不大。
——
至太阳将落山时,繁琐的巨量测试测完了,所有记录的纸张集合到一起,有厚厚一摞,简雍几乎要抱不动了。
回营之后,简雍整个人都显得很沉默,他坐在那里,不住的揉脖子。
一整天,整整一整天,从清晨开始,到傍晚结束,这一整日都没干别的,只是不停的重复让人上场,只是记下兵刃磕碰时格挡的结果而已。
然而就这么一个简单的活,太枯燥了,一整天这么下来,简雍精神疲惫。
这还不算完,白日测完了十几万个数据,需要汇总,需要计算。
连夜,李孟羲召集士子百人分批汇总各项。
至夜中,第一轮汇总完毕,简雍哈欠连连,好几次想提议说回去睡觉。
至天快亮,第二轮汇总完毕。
两轮又是对不上,错误颇多。
尽管知道多达十几万个数据靠人力去汇总难免出错,可李孟羲仍是不爽。
核算一遍数据多难啊,多烦啊,还总是出错,烦死了都。
至,新一日日中之时,算到第五遍,终于完成。
简雍不知何时睡着了。
李孟羲把简雍扒拉起来,“看,宪和,算出来了。”
李孟羲把一沓纸丢到简雍面前。
简雍迷茫的睁开眼,他抬头看了看李孟羲,抬袖子擦了擦口水,拿起面前的纸看了起来。
良久,等简雍看完,李孟羲问简雍,从这些数目中,能看出什么?
简雍迷茫,“能看出什么?”
“……好吧。”李孟羲无言。
简雍不知数据意味着什么,李孟羲便耐心向其讲解。
“先看,勾刃位置这一点。
勾刃从上到下,寸寸挪移,共有高低三十种。
你看这些数目,应能看出什么。”
李孟羲把关键的一张数据挪到简雍面前。
简雍仔细去看纸面上的内容,他通篇看来,纸上写着如下内容——
“刃在顶,五百人试两千次,次格三击,六千击,格中六百零八,格中亦伤,五百八十九,未格中,四千八百零三。”
这是,第一个样本。
再后,第二个,“刃下挪半寸,五百人试两千次,次格三击,六千击,格中六百四十五,格中亦伤,五百六十,未格中,四千七百九十五。”
看到这里,简雍停下了,他仔仔细细去看两组数目,似乎,刃往下挪,格挡住的高了一点,但高的不多。
再下,第三组,“刃下挪一寸,五百人试两三次……格中六百六十……未格中四千七百六十二。”
“刃下挪一寸半……格中六百六十八……未格中四千七百零五……”
随着把数目一组组往下看,简雍隐约觉察到了其中似乎是藏着某种规律,似乎是,刃越往下移,格挡的越多,同时,被对方伤到的次数越少。
就当简雍认为看出了点明目,他认为看出了此中关键,认为是勾刃越往下越好,可再往下,数据竟然越来越变差了。
良久之后,简雍看到了最后一组。
最后一组,钩刃已经很低了,低到快靠近护手了。
这最后一组数据,勾刃格挡住敌方兵刃的次数,才不到一百。
“看完了吗?”李孟羲问。
简雍眉头紧皱,陷入沉默。
李孟羲随后为简雍剖析起数据来。
“且看,如数目中见,勾刃离顶一尺半,格挡数目最佳。
还有,统观所有数目,勾刃过了剑身一半之后,其格挡数目加起来,不足剑身上半部格挡数目之十一。
这倒是有趣,由此可见,原来,剑器受击位置,九成是在剑身上半部分……”
“钩剑背刃,是要用于格挡,如数目中见,背刃太高太低,格挡皆差,于当中好,独于离端一尺半,独于此点,数目为顶峰。”
“虽不知此中道理如何,但,数目就是如此。”
成千上万组数据中,显示的信息,就是如此。
听李孟羲如此一讲,简雍再看向表格中密密麻麻眼花缭乱的数目,他有些看懂了。
道理如何,不知,反正,经千百人试几万乃至十几万次,试出的勾刃最佳位置,是在离顶一尺半。
这是测试的本来目的,但却有额外收获,从测试中发现一个规律,剑器受击部分,九成在上半部分剑身。
这一点规律,于实战有用,于剑技有用,于兵器锻造,也有大用。
后,再探讨其他数据,钩刃的大小一项,数据中显示,勾刃竟不是越长越好
,最长的勾刃,数据竟然很差,这出乎李孟羲的预料,他本以为,勾刃越长,拦截面会越大,结果却似乎不是如此。
李孟羲皱眉把钩剑拿过来,钩剑背面的小刃跟树枝一样,没有回环,像是一个叉。
李孟羲脑海中思索了良久,思索了在格斗中剑器碰撞的情形,想着想着,他勐然想明白了。
似乎是,杠杆!
钩剑的背刃,结合钩剑,像一个十字架,固然,背刃长一点,格挡住敌方攻击的可能性最大,可是,同时,背刃就像一个撬杠,敌方兵器砸到背刃上的时候,如果背刃过长,杠杆长,直接就把钩剑打转圈了。
这似乎也就是,为何勾刃的格挡成功率跟其长度并不成正相关,长到一定程度,勾刃会反而限制自身的平衡和稳定。
李孟羲本不知此中道理,可数据把真相毫无隐藏的展露出来了。
勾刃的长度,短了不好,长了不好,最佳数据,是居中的一个长度。
后边,还有弧度,形状,各有一个最佳数据。
让李孟羲诧异的是,数据中多了一个方向,既,背刃是上钩,还是下钩。
回想,事先也没意识到这一点,到底是何人睿智的加了这一项测试呢。
李孟羲好奇的问简雍,简雍说不知。
李孟羲一下站了起来,腾腾腾腾的跑了出去。
到铁匠营,问了一圈之后,李孟羲哭笑不得的发现,这竟然是一个错误。
简雍吩咐任务的时候,说的语焉不详,而铁匠们理解错了,就多做了一组。
这没成想,这错误之举,增加了一项极重要测试。
李孟羲很开心,开心之下,他写了一堆军票,赏了那组匠人一人一斤肉丸。
回到军营,与简雍说起此事,李孟羲说的时候,很兴奋,简雍有些难以理解这为何值得兴奋。
看数据,勾刃朝上,朝下,竟然各有不错数据。
勾剑是用钩子钩挂敌人兵器的吧,可钩子朝上,也能格挡兵器?
李孟羲在脑海中回想了下勾刃朝上的模样,(向上的钩……叉子?!镗?!)他大为惊诧。
似乎,的确是,叉子也有很好的格挡能力,这……难道钩剑的背刃得配两种钩子吗,一种朝上叉别人兵器,一种朝下,用于钩挂?
不管朝上还是朝下的钩,都好用,舍了哪个都不妥,所以,将之一结合,便有了很好的解决方案。
【话说,目前朗读听书最好用的app,换源app,.huanyuanapp 安装最新版。】
可以做一个蝴蝶形双面钩,此钩上面的朝上弯成叉状,下边的朝下弯成钩状。
“呼……”长舒一口气,钩剑背刃的最佳形制确定了。
综合所有数据,钩剑背刃所在的最佳位置,在离顶端一尺半位置,背刃长度,以八寸为最佳,其弧度,蝴蝶刃上刃外张如叉,下刃,跟钩刃类似,下刃内收如虎嘴。
再结合前边,钩剑的整体最佳形制也有了。
【钩剑长三尺八,两钩合重三斤四两,剑柄用梭形长一掌,月牙护手上收及刃收缩为环,钩剑剑身成圆柱形上凿刻棱刃三条。
钩剑之直刃,一指长既可,长短无谓。
正勾刃,形若虎口半张欲吞未吞欲锁未锁之状,其形似圆非方,刃宽三寸二长五寸,勾刃内斜三十度,拦刃口三分之一,留空三分之二。
勾刃可糙不可光,于内刃,做锯齿之状。
背刃,背刃形若蝴蝶,位在离顶一尺半,背刃长度,以八寸最佳,其弧度,蝴蝶刃上刃外张如叉,下刃,跟钩刃类似,下刃内收如虎嘴。
双刃叠合构造,于柄,阴阳隼接,于刃,愣锋交错。
挟具,挟具用弓囊按扣形制取用最捷。】
——
所有之忙碌,最终了解。
带着图纸,李孟羲和简雍一起准备找匠人再打造一对最终版的究极勾刃出来,到铁匠营,一眼看到,测试时损坏的铸铁剑堆积一大堆,黑压压的一堆大过麦秸堆,超过人高。
见此,简雍很是感慨,他有些不好意思,“哎呀,军师啊,为我造这一对钩,不知耗用了多少!”
李孟羲驻足,稍微算了一下,计算了所有的人力物力,人力用了大量铁匠,木匠,士卒,还有大量教书先生,物力则用了大量铁料,柴火,纸张,乃至用于辅助测试的柳木兵器。
笼统一算,“大抵,耗用了五十万钱。”李孟羲澹然道。
“啊?!”简雍闻言就是一惊,满脸不可思议。
“就……一对剑,耗费这么多?”简雍惊讶的一脸不可置信。
李孟羲安慰,“五十万是研发费用,研发完了,日后再造,一对钩剑,再贵贵不过三把百炼刀的价。”
简雍很不解的问李孟羲,问他造剑便造剑,为何要试那么十几万次,为何不直接打造。
“嗯。”李孟羲郑重的点了点头,他看着简雍,“之所以,一把钩剑要试十几万次,因为……我不会造啊!”他笑了,笑的开心。
这是真相。简雍请李孟羲去打造钩剑,李孟羲一点都不会造。
一点不会锻造钩剑的李某人,最后成功把最犀利的钩剑造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