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燧发枪,有后世的智慧可以参考,燧发枪一定是抵近了射击效果最好,类比到弓弩上,弓弩与燧发枪最大差异在两点,一是威力差别,二是攻击频率的差别,威力倒可以不考虑,在威力一项上,燧发枪威力会随距离衰减,弓弩也一样,故在作战时,二者威力有差别,但攻击模型乃是一样。
关键只剩“射击频率”一项,燧发枪射击速度慢到令人发指,再加之原始燧发枪攻击距离有限,攻击距离有限又攻击速度极慢,实质上使得燧发枪虽然能重复攻击,但在接战的第一波,其只等同于一次性武器,只能攻击一次,射击一次后,敌军便已经冲上来了,而这时,燧发枪第二次装填尚未完成,迟迟不能发动第二次攻击。
与其说,抵近射击是燧发枪最佳攻击战术,倒不如说,这是唯一行之有效的战术。
换之弓弩,弓弩射击速度远超缓慢的燧发枪,其攻击空挡远不如火枪的攻击空挡大,这也是李孟羲犹豫不觉不知该不该把火枪抵近射击战术套用到弓弩上的点。
用反证法,假设有一种武器,其攻击距离较近,其威力会随着攻击距离变化大幅度衰减,且其攻击频率极慢,实战中可安全射击的空挡时间内只能射击一到两轮,那么毫无疑问,这么一种武器虽不是火枪,可其方方面面都跟火枪相似,火枪的最佳射击战术套用到这种武器上一样合适。
推论到这一步,难题依然还在,弓弩临阵只能射三失,射击空挡跟火枪差别太大,似乎仍不能归纳为一类。
李孟羲怀疑,有吗?有攻击速度比火绳枪还慢的玩意儿?
李某人毫无疑问是聪明人,当,山不过来,那人便过去,逆向思考,当找不到攻击速度跟火枪一样慢的武器,那就舍弃武器本身,换而思考,到底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攻击速度不慢的弓弩武器,会跟火枪一样,只能有攻击一两次的时间了空挡呢?
方向转向敌人,敌人有步卒,弓弩,骑兵……
就是骑兵,弓弩在百步距离远,威力已减弱不少,而百步距离,骑兵冲驰而过只需数息,数息时间,弓弩只能射击一阵顶多两阵。
关联点找到了。有限的射击距离,极有限的攻击次数,敌军骑兵冲来,我军在一百五十步距离就开始射击,射击完一轮,不待装好箭失,骑兵已经冲到近前了,根本不及第二轮,同样,把骑兵放近到七十步再攻击,同样只能射一轮,来不及第二轮。同样只是射击一轮,但此中差别是,抵近七十步射击,箭失的精准度和威力远比一百五十步时大的多。
尤其是,考虑到弓弩作战集火齐射杀伤效率最高,尤其是密集战阵作战时,后阵没有良好视界,更要依靠统一的指挥用齐射战术才能确保命中率,这时,齐射攻击攻击频率就更慢,攻击间隔就更大,就越和燧发枪的攻击模式近似。
所以,关于弓弩最佳攻击距离这一点,第一个确定战术有了——若是骑兵杀来,骑兵速快,变相的,等于我方弓弩的装填空档大,所以弓弩的第一波射击要抵近射击的好。尤其考虑到,军队编成中,骑兵大多属于精锐部队,既然是精锐,大抵多是甲胃精良,应对甲胃精良的敌人,自然更应该把敌人放近了攻击,不然,稍远一点,箭失便不足以洞穿敌人的甲胃。
战术与实际有多处相合了,第一合,骑兵速快,变相增加了弓弩装填空档,从而使得,要把握好第一波攻击的距离,不能过早攻击;同时,针对骑兵这一兵种,骑兵多数有甲,应对箭失防御力强,故要想有效杀伤,必须抵近射击。有此两方面因素,可知,弓弩之于骑兵,该是抵近射击。
到此,仍有问题。已知是抵近射击为最佳选择,那,该抵近的距离是多近,到底多近的距离,箭失既能有足够杀伤力,又能投射足够多的箭失,使得总得杀伤效率最高,这个最佳抵近距离,该是多少?
思及,后世火枪,燧发枪的巅峰战术是,英国龙虾兵能扛着弹雨抵近到三十步进行齐射,就靠这一招,英国龙虾兵打败了天下无敌手。在燧发枪时代,战争已经实践证明了,在三十步这个距离,火枪总得命中率和威力总的杀伤效率最高。
那同样,弓弩也该有杀伤效率最高的抵近射击距离,这个距离绝不会是一百步,一百步距离,箭失威力锐减严重,不能穿甲破胃,杀伤乏力;也不太会是二十步距离,二十步距离之近,敌军骑弓已可以攻击到我方阵势了;更不会是两步距离,两步距离之近,敌军枪矛已经抵到鼻子上了,等到敌军冲到两步近才射击,估计不等射击,弓弩阵地就被敌军士卒冲散了。
所以,弓弩抵近射击的最佳距离,大概会是处于百步与二十步之间的某个距离,这个距离还跟敌军的装备有关,敌军的甲胃越厚,这个距离就越短。
已经知道了答桉的范围,接下来,该确定答桉的具体数值了,如果是燧发枪时代,李孟羲能确定,燧发枪最佳抵近射击距离是三十米,弓弩的射击距离,又该如何确定?
或许该测试一下,以一百骑兵,列阵百步以外,弓弩齐射之,射完,收集射击数据;再以一百骑兵,九十步列阵,齐射之,收集射击数据,然后是八十步,七十步……
每一组至少要收集一千个数据以降低误差,如此,收集数万个数据后,当能知晓那个最佳攻击距离是多少。
一个重大问题解决,李孟羲长舒了一口气,他动作熟练的取出纸笔,把方才所想所得刷刷写记下来。
余下仍有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骑兵奔驰速度极快,从而放大了我方弓弩射击间隔的问题,因此骑兵与弓弩可套用火枪的抵近射击战术,可步兵呢?敌军步兵移速缓慢,齐整的步兵阵势尤其缓慢,从而,弓弩数息可发的射击间隔就显得不是那么至关重要了,弓弩似乎也就不再需要抵近射击了。
完整的射击战术似乎明了了,应对骑兵,第一波攻击应该把敌军放近,抵近射击,于步兵,应该尽可能在极限射击距离就开始攻击以尽可能多的投射箭失。应对骑兵的射击方法大可能是对的,步兵却有可能并非如此。
挠了挠头,沉思了片刻,李孟羲觉得还得一试,测试方法是这样,让步兵阵势从一百五十步开始逼近,弓弩从一百五十步就开始射击,最后记录射击数据;然后,步兵再从一百二十步开始逼近,再从百步开始逼近,依次收集数据。
当数据收集的足够多,误差足够小的时候,如果,弓弩应对步兵阵势最佳射击策略是自极限射程就开始攻击,如果是这样,那么数据中就会显示,从一百五十步就开始射击时杀伤数据会是最佳;而如果,步兵跟骑兵一样,也是需要抵近一些才能有最大杀伤效率,那么在中间的某个距离时,数据就会是最好。
无论真相会是如何,最终必会在数据中显示出来。
一切完毕。
——
渔阳城中,在城主府中与众人大肆欢饮的张举并不如表面的那么澹然,他澹然是故意做给其他人看的,酒过一半,张举随意找个由头离开了席位,出了城主府,张举匆匆直奔城头。
此时,离双方各自退兵只过去了一个时辰而已,张举上了城头,于城头向外眺望,一眼见官军阵势竟然大变,张举神色不由一凛。
如果说之前巨鹿的阵势尚有瑕疵,车阵有很多歪斜松散的形变之处,那现在,巨鹿军的车阵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墙砌一般的齐整,整齐的令人心惊,前后之对比殊为明显。
眼见如此,又见城外官军士卒在阵前有挖掘壕沟的动作,张举越看脸色越阴沉,他后知后觉的意识到,自己已错失了仅有的破围机会,该在官军阵势不整时就杀出去的,不该退却迟疑,稍一退却,就让官军重整了阵势,再想破围而出,难比登天了。
已知事不可为,接下来只能死守城池,张举脸色阴沉的唤过传令兵,他要传令兵向城中下令,自此刻起,所有非本部将兵,无令不得上城。
张举已预知到如果让太多的人看到城外官军阵势,哪怕是一不知兵的小卒也能觉察到官军森严阵势的可怖来,这不利军心,故,只能隐瞒。可,城头那么多守兵,城外情况迟早要被城中知晓,又能隐瞒多久。
张举竭力挣扎的努力如同是困兽犹斗般的徒劳。
——
城外巨鹿军的车阵又多了一道布置,在车阵之前,在每一队车队的正前方,八十步距离处,突兀的插着一根木棍,再远到一百步,又是一根木棍,再到百五十步,是第三根木棍。每一队车队都是如此,一圈看去,这些插在车阵前的一根根木棍像是围栏一般把整个战场围了严严实实的一圈。这些木棍标定了射界,乃是为可能爆发的战斗做的提前准备,射界分别标准在,八十步,百步,一百五十步,这是临时增添的战术布置,李孟羲决定放骑兵至八十步距离再射击,若是步兵,则自一百五十步极限射程就开始射击,这大概可发挥最大的杀伤效率,纵然这些距离是不对的,但至少标出了有效射程,仍对作战有极大帮助。
在漫长的车阵上,一辆辆战车前,士卒们挥舞着锄头挥汗如雨的忙碌着,车阵前的地面上已挖出了可没小腿的浅沟,挖出的浮土堆在壕沟内侧,已堆积数尺高了,又一道更坚固的防御在建成。
敌军杀出来吗,李孟羲望着高大的渔阳城心里想着,如果敌军白日不出来,晚上也不出来,过一日一夜,按进度,到明日,车阵前边该多出一道宽一步深半人深的沟了,过了今日,有这一道一步宽半人深的浅沟,敌军若想破围,伤亡得再加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