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span旅属炮兵团布置在方阵的四角,可以形成交叉火力打击中远距离的敌军,并可随时调整阵地,支援前方的步军。而炮兵旅的威远炮和火箭炮则分别布置在第二道防线前,专司打击远距离目标,打乱敌军的进攻阵型。
但是由于时间紧迫,宋军难以开掘坚实的冻土层,挖掘壕沟,布置陷马坑,构筑挡马墙。而周边又缺乏可以构筑工事的材料,也无法制造栅栏、麓角、拒马等阻碍敌军进攻的屏障。只能以扎营所用的枪束建起一道简陋和疏离的防线。
按说在无险可守,又无充足的时间构筑工事的开阔地域与骑兵作战,倪亮四面平均布置兵力,不分主次战场等于削弱了正面的防御力量,但是如此做是有着他的算计。他也算是最早接触骑兵作战的新宋军将领之一,为了学习骑兵战术还留用俘获的蒙古兵做教头。
多年来钻研骑兵战术及随着实战经验增多,倪亮也是有所得的。他知道入宋后,二百多年来宋军的主要对手皆是擅长骑兵作战的契丹、女真和蒙古。他们在经过与中原王朝作战中也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分别形成了自己的作战体系,战斗力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到辽时期,骑兵部队已经相当规范,并且有着相对明确的战术体系。作战时在敌阵的四面陈列骑兵,每“面”设一主帅加以统御。战斗发生时,先让一队人马发动冲击战术,如果占上风,就让其他队伍迅速跟进;如果不能取得上风,就暂且撤退,让第二队继续冲击,其他队伍押后。
金朝的骑兵则有比较明显的职能划分。前排着重甲持枪或棍棒等近身兵器,后排着轻甲并使用弓箭进行射击。到了后期,轻骑兵与重骑兵完全分离,采取分队而立的方式布阵。铁浮屠与拐子马便是重轻骑联合作战的形式,以重骑兵去冲垮敌人阵型,再以轻骑兵去从两翼包抄截杀逃散的敌人。
南渡之后宋面对的蒙古军队又稍有些不同。蒙古军的常用战术:在交锋之初,往往用骑兵发动试探性冲锋。如果敌阵出现溃败的迹象,不管这支骑兵数量多少,都会继续冲击长驱直入;若冲击没有取得成果,就不再继续冲击,而是选择从水平方向撤出,然后让后队的人实行冲击,以此类推直到冲溃敌阵。
而在一部分骑兵正面冲击、牵制敌人时,蒙古人还会借机调动其他兵力顺利移动到敌侧翼与尾部。在一切部署完成以后,最后到达的部队喊一声“姑诡”,四个方向的队伍同时发动进攻,对敌阵进行围剿。
可以看出辽、金、蒙的骑兵作战皆会布成多列的阵型,实行各列轮番冲击的战术,不过三者之间的战术还略有不同。辽军的骑兵更为传统;金军则强化了重骑兵的冲击力;而蒙古军擅长在前排完成冲锋后,脱离往敌人侧翼,后排继续跟进,最终完成合击。
所以在开阔地域与大规模骑军会战时,守方不止正面会遭到攻击,而是会遭到敌骑来自四面八方的进攻。阵型的一面被攻破,那么就会导致整个大阵崩溃,步军是跑不过四条腿的战马的,结果便是遭到一边倒的屠杀。
面对黑云压顶般疾驰而来的蒙元骑军,宋军大阵岿然不动,缓缓让开一条通路让完成迟滞敌骑任务的骑一师退入阵中。而汇集而来的蒙元大军见宋军阵势已成,丧失了突然袭击的机会,也在距宋军三里之外止住脚步,重新结队排兵布阵。
骑兵在进攻时也并非是电视上演的那般上来便是万马奔腾,你追我赶的向敌阵冲击。而阵法的基本职能是战争时的指挥工具,骑兵冲击最需要的当然也是“阵型”。由于马匹冲锋速度极快,在作战时进行大规模阵列调整十分困难,因此往往在事前进行阵型的排列。
尤其骑兵阵列还需要在前后单位之间留下一定的空隙,以防止本阵骑兵发生不必要的冲撞,因此在采用冲击战术时,骑兵对于阵型与指挥有着很高的要求。而队列具体的宽度间隔,则依照战术拟定,有的采用密集横排队列对敌人进行冲击,有的则采用错排增加灵活性,便于骑兵施展。
一般来说,训练有素的骑兵,都可以做到完成一次冲击后迅速转向脱离,并回到阵末重新结阵,再次让马匹加速蓄能冲锋。由此不断往来循环,直至被消耗殆尽,或是冲破敌阵,马踏敌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