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干,字元才。高躬之子,袁绍之甥,高柔从兄,出身陈留高氏,祖父高赐,曾任司隶校尉、父高躬,曾任蜀郡太守。袁绍平定河北后任命他为并州刺史,高干通晓文事武略,在当地声望颇高。曾与荀谌游说韩馥,使袁绍领冀州牧。官渡之战,高干在西线配合,因曹军早有准备而无进展。袁绍病死,袁谭、袁尚与曹操大战,遣高干、郭援略取平阳,被钟繇率关中诸将所败,郭援被斩。袁尚败走中山,高干不能迎袁尚并力观变,而降于曹操,被命为并州刺史。后复反叛,固守壶关,曹操亲征,高干留别将守城,自诣匈奴求救,不得而亡奔荆州,途经上洛被捕杀。
高干高祖父高固,不仕王莽世,为淮阳太守所害,以烈节垂名。曾祖高慎,字孝甫,朴实无华,于家抚育孤苦丧父的五个侄子,为官则清贫勤俭。再录他和妻子的一段对话,可为高氏家训:其妻谓之曰:“君累经宰守,积有年岁,何能不少为储畜以遗子孙乎?”慎曰:“我以勤身清名为之基,以二千石遗之,不亦可乎!”祖父高赐,司隶校尉,这一辈还出了孝感蝗虫的高式(高赐兄),即高柔这一支的祖上,父高躬,蜀郡太守。高氏从高慎起世代郡守、刺史,封疆一隅,高干也延续了家族的命运,高干的母亲,为袁绍的姊妹,嫁于高躬为妻,所以高干也是袁绍的外甥,四世三公袁氏的外甥,世代郡守高氏的直系,两个望族联姻的产物,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干的人生轨迹。
人生倘若如戏,仕奉袁氏即是高干一生主要的曲目,不知道是否从小跟随袁绍,随其于洛都,这种可能性也有,其舅父袁绍姿貌威容,爱士养名,既累世台司,宾客所归,加倾心折节,莫不争赴其庭。不过高干第一次隆重登场,还是公元191年替袁绍说服韩馥让出冀州主导权,当时的袁绍驻军于廷津,用耿武等人的话说是孤客穷军,仰馥鼻息,急需取得冀州作为根据地,遂以逢纪之谋,借公孙瓒雄兵造势,武备即举,继之以辨士口才。袁绍为此精心挑选出强大、值得信任的游说团前往邺城,根据资治通鉴,名单如下:高干、辛评、荀谌、郭图。后三人都是颍川名士,袁绍心腹谋士。以高干为首,除了亲戚关系,是对高干能力的一种肯定。
高干出身望族,习得舅舅袁绍好养士的秉性,而本身望族的出生,素贵有名,文武秀出的个人魅力,都便于他笼络士林,他呼从子高柔来河北,除了家族庇荫的原因之外,也是对高柔一种期待。在并州作刺史时期,招致四方游土,士多归附。这与他的后任梁习同样风雅好士。平阳之战,关中诸军助曹击袁,郭援阵亡,单于降曹,高干退保并州,对袁氏来说可谓断己一臂,在东线二袁也连战败退,于公元203年失陷黎阳,退保邺城,战线被迫往己方腹地收缩。高干于此役并无表现,建安九年曹操拔邺,高干以并州降,依然担任并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