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岁时,仁达巴为他讲《集论》、《入中论》,那年秋后闭关专修,兼阅经论,对于法称的理论,生起了无限的信心;二十四岁那年的春天,他到那塘,听受高僧义贤讲授所著《释量论》的注释。他在那塘立《释量》、《集论》、《俱舍》、戒律四部之宗,同时受学许多密法,秋间在蔼寺从空贤学诗词,同时从那塘住持庆喜幢受得中观宗重要经论的传承,当时西藏中观宗诸论传承的人很少,由于宗喀巴得到传承,加以宣扬,后来受到中观宗诸论传承的人就很多了。宗喀巴,出生于青海湟中县,他的出生地藏语叫做“宗喀”,所以称他为宗喀巴,意为在宗喀出生的人,宗喀巴法名为罗桑札巴,意为善慧。他是藏传佛教格鲁派,也就是黄教的创始人。传说罗桑札巴为文殊菩萨转世,青海的僧俗大众尊称他为杰仁波且,意为宝贝法王。他的父亲名叫鲁本格,是元朝末年兼管当地军民政务和地方官员——达鲁花赤,母尊名为星萨阿切,生有子女六人,宗喀巴排行第四。他经常给别人讲经说法,当时他已经能讲17部经典,包括大乘显宗各派的代表著作,而且不会发生混乱和遗漏,人们对此非常钦佩,认为这不是一般人的才智所能达到的,宗喀巴的声望也随之越来越高。
藏传佛教发展到宗喀巴生活的时代,势力强大的噶举、萨迦等教派,在佛教戒律、本质方面均有颓败之势、在政治上的争斗成了佛教上层势力的主导,这样直接导致了各教到这些现象后,极为痛心,于是他决心对宗教进行改革。
宗喀巴在他38岁时,改戴黄色桃形僧帽,表示他区别于其他教派,不同于那些败坏戒律的修行者,决心继承和尊守印度大师释迦室利所规定的戒律,他的号召和行动,得到帕竹地方政权的积极支持,也受到了广大僧俗的热情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