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hbcjlp.com
鞑靼攻入古北口,直抵北京城下,朝野震动,严嵩不准诸将出击,致使京畿之地惨遭虏掠。诗人睹此,忧愤无端,写《秋日即事五首》《哀哉行》《元夕同李员外于鳞登西北城楼望郊外人家,时经虏后,慨然有赋》诸诗以纪其事。
谢榛自关中还,过彰德,谒见赵康王的曾孙穆王朱常清。这位穆王也雅好谢榛诗,待以优礼,在招待谢榛的宴席上,穆王命所爱贾姬奏其所制竹枝词,榛大为感动,第二天一早献新词14阙,姬全部谱曲演奏。穆王招待谢榛,宴后,“盛礼而归姬于榛,榛游燕、赵间,至大名,客请赋寿诗百章,成80余首,投笔而逝。”
谢榛第一次赴京期间,与李攀龙、王世贞等相识。当时李攀龙、王世贞初出茅庐,而谢榛已是声闻遐迩的老诗人了,他们经常在一起谈诗、写诗,探索诗歌创作的道路。再度返京时,李攀龙、王世贞与徐中行、梁有誉、宗臣、吴国伦等遂邀谢榛,结为诗社,史称“后七子”。在结社之初,谢榛以布衣执牛耳,为七子领袖,以后王世贞推尊李攀龙,而排斥谢榛,李攀龙诗名渐盛,遂成为“七子”魁首。
在“后七子”中,是唯一提出较完备的论诗主张的人,《四溟诗话》即其论诗言论的结集,主张复古,认为诗至盛唐便发展到了顶点。但他反对尺尺寸寸的模拟、蹈袭古人成句,主张据眼前景翻出新意。谢榛论诗主取法盛唐,与“前七子”及“后七子”诸人并无不同,而在如何取法古人的方法上,则有许多不同,并指出盛唐诸人有可瑕疵之处,并非尽善。宋诗亦时有佳句,未可全废,持论较李攀龙、王世贞诸人公允,谢榛论诗,以格调为主,然也十分重视感兴,与李攀龙、王世贞诸人模拟论不同,已开启性灵、神韵之渐。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