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皇帝的说法,官员们傻眼了。
完全没想到皇帝修的路居然还有这层意思在里头等着大家呢!
不过迷惑归迷惑,惊讶归惊讶,当今陛下不是前汉皇帝能比的,这一点是大家的共识。
立国以来郭鹏传递的信号已经很多了,中央集权的趋势非常明显。
比如郭鹏不立实权三公。
魏帝国的三公位上只有一个吉祥物蔡邕。
蔡邕本身除了太学博士祭酒之外,还没有其他的差遣,不负责行政问题,只是在养尊处优,所以辟召权无处使用。
而且按照蔡邕和郭鹏的默契,估计没有郭鹏的首肯,蔡邕到死都不会使用自己的辟召权。
蔡邕不用,当然也不会有别人使用,甚至于蔡邕之后郭鹏是否还会再立三公那都不一定,按照郭鹏的权力**,群臣有理由怀疑郭鹏会这样做。
而这就等于名义上有这个权力,中央官员却没人能用。
而东汉中央大员可以使用辟召权的只有三公和开府将军。
郭鹏对三公还会使用各种掩饰手法骗骗大家,对军队就十分干脆粗暴了。
靠着他对军队的强大掌控力,直接用军衔军职分置的方式拿掉了重号将军开府的权力,将军阀诞生的可能从源头上掐灭了。
于是魏帝国立国之后,中央官员的辟召权有名无实,重号将军直接没有了辟召权,而地方官员的辟召权也大为削弱。
一套组合拳下来,魏帝国立国以来,高级官僚获取“故吏”这一群体的方式受到了皇权极大的限制,而皇权则时时刻刻压在他们头上。
很多官员都发现他们想要获得同进退共生死的故吏变得越来越难,越来越不好操作,很多时候根本没有操作的余地。
郭鹏暂时还没有精力对“门生”这套规矩下手,但是对“故吏”的存在,他已经开始下手。
他明里暗里打压这种权力,使得部分想要重走东汉之路的官员非常难受,根本走不下去。
在东汉时代享受到各种政治优待的士人官僚们面对魏天子的皇权压制,感觉到非常的不愉快,非常的不顺畅。
他们对魏天子的集权之举有相当多的意见。
当然,他们反对过,争取过,只是在郭某人的强势要求下失败了。
而郭某人也的确并未把事情做绝。
魏帝国立国之后这两年里,举孝廉茂才依然是主要的人才选拔方式,那场论才大典只举办了一次,感觉只是郭鹏的心血来潮,不是常态。
举,那是州郡具有的权力,郭鹏没有干预,一切按照东汉旧制来。
但是是否接纳,是否任命,那是郭鹏主导中央建立的考试院的权力。
而这也是东汉中央的开创。
东汉名臣左雄在意识到举孝廉茂才的弊端之后,开创了公府复试的规矩,举孝廉茂才可以举,但是是否录用,还要通过中央公府的复试,号为公府复试。
郭鹏立国以后,佩服左雄的胆魄,继承这套规矩,设立了更完善的考试院。
州郡举上来的那些孝廉茂才们都要通过更加严格和高强度的考试才能被授予职位。
如此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举孝廉茂才带来的官员裙带关系,也使得双重君主制这官场一潜规则遭到了很大的遏制。
但是郭某人却可以利用这一便利,将不少自己看中的官员直接任命,使之避开高级官僚的辟召,成为皇帝的直属臣下,以此不断的扩张皇权。
皇帝越发的走向了唯一君主的道路,而其他的“二重君主”们则相当失落和不满。
这一情况引发了很多士人官僚的在意,他们对于这样的现实感到不安,经常私下里聚集商讨这个事情,觉得天子做事不地道。
还没有汉帝好!
其实郭某人也没打算隐藏。
他这是在明白的告诉大家,皇帝要收揽权力了,要打压地方了,要重新彰显中央集权了,不会轻易再给地方那么多便宜之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