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百官志一》:“司徒,公一人。本注曰:掌人民事。凡教民孝悌、逊顺、谦俭,养生送死之事,则议其制,建其度。凡四方民事功课,岁尽则奏其殿最而行赏罚。凡郊祀之事,掌省牲视濯,大丧则掌奉安梓宫。凡国有大疑大事,与太尉同。世祖即位,为大司徒,建武二十七年,去‘大’。”
由此可见,司徒主要掌管民生,兼管教化,以及建立礼制。太尉拥有考课武官的权力,而司徒拥有考课地方官的权力。年末的时候,司徒会奏请皇帝,以根据地方官的表现对地方官进行赏罚。
此外,朝廷在郊外祭祀天地的时候,司徒要负责审查祭祀用的牲畜,以及检视祭器(祭祀用的器具)是否清洁;在大丧(皇帝、皇后、皇子的丧礼)的时候,司徒要负责看管梓宫(梓宫为皇帝、皇后、皇子以及个别重臣的棺材)。
另一方面,汉末的上公和三公九卿都是有名无实,手上并没有多少的权力。东汉中后期,宦官和外戚轮流着独揽大权。汉末,虽然外戚和宦官集团相继倒台,但权臣董卓、李傕等人又相继掌控大权,官吏的任免和升降全在他们的一念之间。此外,东汉时期,三台(尚书台、御史台、谒者台)的权力逐渐加重,也在另一方面削弱了上公、三公们的权力。
当然,独揽大权也不可能完全变成空值,只能说是受到削弱而已,该履行的基础职务还是不会受到影响的。
这会的司徒乃是大名鼎鼎的东汉豪门袁家袁隗。
袁隗,字次阳,东汉时期的名臣,出身于四世三公的名门贵族,汉末枭雄袁绍、袁术的叔叔,他年少做官,娶汉末大儒马融女为妻。,袁隗比其兄逢更早登三公位,曾任后汉太尉、太傅。董卓专权后,因为袁氏兄弟起兵反卓,董卓恐其为内应而将其全家杀害。
没错,就是那个十八路诸侯讨董那会被砍死全家的那位。如今身居三公司徒之要务,位高权重。
不过,这位的关系倒是不需要荀汪去沟通,鲍鸿最近和曹老板关系密切,也是时候去认识认识袁家那两位人杰了。
虽然说袁绍、袁术最后都是倒在了争霸的战场上,但是却也不能因为某些行为就认为他是渣渣,能够混到这一步,到他们后期那种程度的诸侯,哪里会那么简单。
不过,现在这几位还都是年轻的时候,虽然不像当年小时候在洛阳各种浪的时期,结交还是很容易的。
反倒是太尉邓盛属于士人那类,对于名士比较关注爱护,喜欢提拔那类人才。
邓盛是弘农人,早年应该是以军功升迁。在桓帝永寿元年左右担任并州刺史,当时太原郡吏王允当面指责用钱贿赂太守王球而获得职位的郡人路佛,并与王球争辩,指责他贪赃枉法,王球一怒之下,将王允下狱,想要把他杀害。邓盛很早就听说过王允的事迹,很是钦佩他的才识和性格。当他得知王球要杀掉王允的消息后,立即亲自骑上快马,前往太守衙门,保释王允,并且请他做自己府中的别驾从事。而王允很感激邓盛的救命之恩,同时也为邓盛的正义行为所感动,于是一心一意为邓盛效劳,兢兢业业,任劳任怨,邓盛深感满意。在邓盛的提拔和宣扬下,使得王允的名声越来越大,为他日后步入朝廷做官奠定了基础。可以说邓盛就是王允的伯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