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扫的过程中,但凡工具有所损坏,均记录下来。
虽然那些邻居都表示不必还了,但赵二不会真的不还。毕竟现在县衙尚未给民众留下多好的印象,这种小便宜还是不占为妙。等过一阵子,百姓们知道这届县领导的仁义之后,这些小便宜再占不迟。那些扫把之类的坏了可以让犯人重新制作,而铁铲之类则只能由铁匠来修复了,这之中便会产生费用,而这笔费用自然要算在这些犯人头上。
垃圾清理出来之后,由犯人们运到城外处理,顺便让他们去河边洗个澡。
赵二这时才发现,犯人里竟然还有个女人。
只不过这个女人除了生理性别为女外,基本没有半点女人的特征:一脸横肉,面黑如炭,五大三粗,声音粗豪,满嘴脏话……
不过这些并不能阻止,她长期以来沦为狱吏和囚犯们发泄生理欲望的工具这一事实。
但赵二并不打算管这个,因为这个与他无关,他这人可没什么正义感。
洗完澡带回城里,天也快黑了,便让他们休息去了。
第三天,赵二只带来了一队(50人)战兵,不过是另一队人。赵二定好以后每天去看管犯人的士兵都不同,让犯人们意识到他的兵数量并不止那点。
赵二令这些犯人收集材料,制作清扫工具。除了用来还给邻居的,以及县衙自用的工具外,还额外又制作了一批。
赵二想着,既然犯人们是要为自己赚钱,那么索性多做一些工具拿去卖,岂不美哉?
于是赵二派人拿这些工具到市集上去卖,打算换些钱来。不过他没考虑到的是,一个县的消费能力毕竟有限,那些扫具几天下来也没卖出去多少。
赵二一想,觉得专业的事还是交给专业的人来做比较好。经商一道,自己本就不擅长,这事还是得依靠商人。于是把这些多余的扫具低价卖给了本县经营杂货的一个商贾。
商贾是管全介绍来的,他穿着普通的布袍,身材矮胖,脸上总是带着和气的笑容,一看就是一副商人样。
当赵二问这个商贾的名字时,惊奇的发现,这个看起来平凡无奇的商人,名字居然叫管仲。
那管仲看他惊奇,就笑着解释说本县名叫管仲的还有几个呢,因为仲这个字是兄弟中排行老二的意思,换言之管仲也可以叫管二。
这样啊,那我岂不也可以叫赵仲?呃……还是叫赵二好了。
赵二又打趣地问管仲认不认识一个叫乐毅的,没想到管仲竟然说认识,他手下的一个雇工就叫乐毅。因为这人干活特别勤奋卖力,还时不时得能给管仲提出一些很有建设性的意见,深得管仲喜欢,管仲甚至有意向把自己的独生女儿下嫁给他。
赵二不禁感叹这管县还真是卧虎藏龙,人才济济。
在交接货物的时候,赵二又灵机一动,向管仲打听本县能生产什么物资,同时又缺少什么物资。管仲有意巴结赵二,就据实讲了。
商人们当然是知道市场的,知道了市场上需要什么,才方便自己决定生产什么。不然总是生产一些市场不需要的东西,岂不白费劳力?
于是赵二当即决定与他合作。让那些犯人成立一个小作坊,专门负责制作管仲要求的商品,主要是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手工艺品,来供给管仲的商铺。
生产方向和销售渠道都有了,最后就是生产效率的问题了。赵二知道如果光让这些犯人免费干活的话,他们肯定不会太过努力,造成产量低下。
对于这点,对经商毫无经验的赵二却知道如何解决。
于是赵二询问管仲,像这样一个作坊正常的产量应该是多少,得到答案后就给犯人们制定了一个产量标准,凡是能够达到标准的,每天提供的粮食会增加。如果超额完成,则视超额量多少,给予不同的奖励:或是在饭里多加些菜,或是睡觉的地方多铺些稻草,甚至可以是休息一天。至于没能够达到标准的,则视实际完成量多少给予相应惩罚:比如完成80%以上的,不予处理。仅完成一半的,减少粮食供给,完成不到一半的,没有粮食,只给水喝。完全不做的,晚上别睡觉了,挂城墙上。
简单来说就是大棒加胡萝卜,好好工作有奖赏,消极怠工有惩罚。
在标准制定之后的日子里,除了有几个新关进去的愣头青被挂了一次城墙外,其余人中只有少数人受过减少粮食供给的处理。剩下的都努力完成标准,超额完成的比例也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