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跟人比得死,货比货得扔。
他已经算是天赋异禀,在研究领域有独特心得和全面视角的研究员了,在材料学跟流体力学方面都有一定的成就。
但是,他做过的实验步骤,想要完全还原出来,也需要用笔记,不需要全都写出来,但是必须在适当的地方有那么一个提醒的点。
比如温度变化当中,某一个温度放入催化剂,在另外一个温度增加压力。
人的脑子不是电脑,很难原原本本的复述下来。
尤其是科研当中,差一点也不行,所以大家都是用笔记本做记录的。
上一次是45℃,下一个实验改成了45.5℃,用脑子记录出错的几率太大,一次实验失败,浪费实验材料不说,如果自己没发现错了,有可能原本能成功的条件就这样错过了。
但是目前苏易的实验条件,孙浩对着自己的笔记本,一一对照,没有一点错误。
看到苏易写到步骤,加入金属锡,加入化合物氧化钴,加入化合物三硝基醛酮苯并荜。
孙浩愣了,这应该是催化剂吧。
苏易怎么发现的,化学实验当中,催化剂的使用大幅提高了反应速度,甚至可以让很多原本不能达成的反应成功。
可是催化剂的发现也是非常困难的,甚至复杂到了实验无数次都不一定能够成功一次的程度。
可以说,寻找一种合适的催化剂,难度不比材料学的苦逼们找到合适的金属更容易。
金属材料的合金,并不是简简单单把两种金属融化了混合到一起就能够形成新的合金,也需要各种各样的反应条件。
合成金属除了材料配比之外的难点,就是各种反应条件。
“苏易,这就是你添加的几样东西?你怎么发现的,是不是你以前做过相关的实验,知道这两种化合物在这个条件下能够加速…不对啊,这个条件已经很苛刻了,你就算以前做过实验,也不会有这样的条件,民用根本用不到。”
孙浩自己把自己给否了。
他看向停笔的苏易,苏易眨眨眼睛。
“孙老师,这个发现一种催化剂的作用的,其实靠得是运气,人要是运气好,挡也挡不住。”
“比如我就是觉得应,氧化钴应该有用,我就填进去了,连重量我都没算,从材料室拿了多少,我就直接扔进去多少,谁知道他就反应成功了。”
苏易装了一个淡淡的逼。
孙浩摇头,他虽然知道苏易是在装,可是苏易说的也是实情。
搞科研,除了自己本身有实力,有功底之外。
有运气也是重要的一环。
有的人干一辈子,就差临门一脚。
有的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是能够成功。
如果孙浩知道这个词,肯定很想骂一句,挂逼!